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6篇 |
免费 | 204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3篇 |
大气科学 | 111篇 |
地球物理 | 359篇 |
地质学 | 267篇 |
海洋学 | 90篇 |
天文学 | 42篇 |
综合类 | 75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Edison Liang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2007,307(1-3):309-313
We review recent PIC simulation results which show that double-sided irradiation of a thin over-dense plasma slab with ultra-intense
laser pulses from both sides can lead to sustained comoving Poynting flux acceleration of electrons to energie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ponderomotive limit. The result is a robust power-law electron momentum spectrum similar to astrophysical
sources. We discuss future ultra-intense laser experiments that may be used to simulate astrophysical particle acceleration. 相似文献
62.
63.
64.
魏宽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3,(4)
本文以构造变形为主线,将沿铁炉子断裂带侧旁的地质体划分为不同的构造均匀区段。解析了不同区段内的变形特征,总结了包括矿体就位方式和后期改造在内的综合地质事件演化序列。指出了铅锌矿的找矿方向及其它金属矿产的找矿线索。 相似文献
65.
北京房山岩体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混合作用证据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主要由石英二长闪长岩单元和三种不同结构的花岗闪长岩单元组成,岩体中广泛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富集暗色矿物的线状条带以及各岩相单元的非渐变接触关系等宏观特征,指示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密切联系。122个斜长石成分剖面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众数成分为 An=29的更长石。但是,其成分变化范围极宽(An=14~56),晶体内不同部位的成分有很大差别,出现正常环带的 An 值较低(14~42),内环带的 An 值较高(24~56)的特殊情况,指示斜长石结晶环境的改变,暗示具有富钙基性岩浆的加入。从岩体边部到中心,斜长石 An 牌号逐渐降低,但相邻岩相单元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表明不同岩石单元中的斜长石成分主要受控于岩浆成分的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无关。斜长石的韵律性环带、特别是内环带的发育则是岩浆混合作用机制的有力证据。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不仅改变寄主岩浆的成分,而且也控制了它的温度、定位机制和岩石的结构特征。因此,房山岩体的形成过程还包含了镁铁质岩浆多次注入的历史,并且从外到里基性岩浆的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6.
本文对密云水库表层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进行了岩石磁学和透射电子显微学的综合研究.本实验建立的磁选方法实现将70%~85%左右的磁性矿物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密云水库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多畴和单畴磁铁矿为主,还含有少量高矫顽力弱磁性载磁矿物(可能为赤铁矿).对磁选矿物的透射电镜观测表明,样品中部分单畴磁铁矿具有纳米尺寸和化学纯度高等特点,为拉长的立方-八面体磁铁矿,是趋磁细菌产生的化石磁小体;多畴磁铁矿多数具有微米尺寸,形状不规则,为碎屑成因;超顺磁磁铁矿粒径约为5~20 nm,且含硅、铝等元素,可能为自生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磁学和透射电子显微学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分析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成分、含量、粒径和化学成分等信息,为环境磁学、生物地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7.
本文利用中国北极黄河站多波段全天空极光观测数据,选取稳定的日侧极光弧,统计研究了极光强度比I557.7/I630.0与极光发光强度I557.7的相关关系.发现I557.7在午前暖点和午后热点区附近出现极大值,分别为2.2 kR和2.9 kR;而I630.0在磁正午出现极大值,为1.5 kR.当I557.7从0.1 kR增加到10 kR时,极光强度比I557.7/I630.0也由0.2增加到9.结合DMSP卫星探测的沉降粒子能谱数据,找到17个DMSP卫星穿越黄河站上空极光弧的事件,共穿越40条极光弧.得到了沉降电子的平均能量正比于极光强度比I557.7/I630.0,沉降电子的总能通量正相关于极光强度I557.7的关系式.利用该关系式反演所有极光弧的电子能谱,发现在午前和午后扇区,产生极光弧的沉降电子主要来源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在高纬出现强度较弱的弧,对应等离子体幔区域.在磁正午附近,沉降电子的平均能量较低,极光弧处于低纬一侧,粒子源区主要是低纬边界层.
相似文献68.
Ling Wang Mengyuan Zhang Yinghua Lou Runhui Ke Minggang Zheng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7,114(1):577-582
The levels and distribution of tris-(2,3-dibromopropyl) isocyanurate (TBC) and hexabromocyclododecanes (HBCDs) of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had been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BC and ∑ HBCDs ranged from 0.20 to 29.03 ng·g? 1 dw and below limits of detections (LODs) to 20.25 ng·g? 1 dw. The average composition profile of three HBCDs isomers were 10.1%, 6.1% and 83.8% for α-, β- and γ-HBCD, respectively. Moreover,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ere are similar sources among three isomers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s of TBC and HBCDs. The mass inventory of TBC,α-, β-, γ-HBCD, ΣHBCD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were estimated about 725.50, 72.76, 44.29, 548.34, 665.39 kg. Therefor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potential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s of TBC and HBCDs were needed. 相似文献
69.
2009年夏季,中国在挪威特罗姆瑟(Tromsφ)利用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电离层加热实验。实验中发现了处在150km附近的小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和150—400km之间的大范围温度增强事件。前者的相对增幅明显,后者的绝对增量更大。对这两类加热事件来说,温度增量百分比均随加热功率的增加线性增长,但对比两类加热事件来看,增长速度随加热频率增大而减小。加热效应存在显著的二维分布特征,加热最强方向处在场向附近。加热效应受加热天线波束指向与地磁场的夹角影响明显,随夹角增大温度增强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70.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时间序列法(ARIMA模型)进行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的新方法.首先,对比分析了该方法与传统探测方法(四分位距法、滑动时窗法)预测TEC背景值的精度.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法预测背景值的精度要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且预报背景值的平均偏差要比传统方法小2倍左右,说明传统探测方法预测的背景值具有较大系统偏差.为更准确地探测震前电离层扰动,除了得到准确的参考背景值,还需得到更加合理的探测限值,由此本文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限差确定策略.最后,以2012年1月10日苏门答腊岛7.2级地震为例,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其震前电离层的异常扰动情况,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震前第13天、第8~9天、第1~2天和地震当天电离层均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异常.而且,其正异常(观测值高于正常值)一般发生在震中以北,距发震时间相对较远;负异常(观测值低于正常值)则在震中各方向均会出现,且距发震时间较近.同时,通过对异常结果分时段统计,发现在发震时刻前,距发震时刻越近的时段发生异常的频率越高,此规律将会对未来更为准确的预报发震时段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