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90篇 |
地质学 | 131篇 |
海洋学 | 70篇 |
天文学 | 33篇 |
综合类 | 27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焦家断裂蚀变带是胶东地区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该断裂带控制的矿床是创立\"焦家式\"金矿理论的重要实例基础。目前,焦家断裂带累计探明Au资源储量超过1200 t,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展现了深部重要的勘查和研究价值。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在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于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是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上盘蚀变岩厚度大于下盘,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亲石分散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 相似文献
42.
《GFF》2012,134(4):491-498
Abstract The ambulacral pattern of the Caryocystitida differs from that of all other primitive echinoderms. Phylogenetically the number of ambulacra increased from two to three and finally to four. In the Blastozoa three primary ambulacral patterns are recognised: a pentaradiate, a triradiate and a biserial. The pentaradiate pattern is present in several classes, the triradiate is restricted to the Hemicosmitida and the bilateral pattern is confined to the Caryocystitida. There appears to b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superfamilies of the class Rhombifera. These differences in primary patterns may have important taxonom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43.
台湾以东黑潮路径识别与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对中国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路径及其变化,本文基于法国空间局AVISO中心提供的1993—2015年的卫星遥感海表流场逐日资料,对121°—125°E,22.4°—25°N海域黑潮路径进行了逐日识别,得到了共计23年累计8400天的台湾以东黑潮流轴的逐日路径,并研究其在不同纬度的流轴位置及其对应的表面黑潮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对台湾以东黑潮流轴路径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台湾以东黑潮流轴在24°N以南出现明显摆动,形成正常和偏东两种路径;黑潮流轴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流轴偏东现象年平均大约出现25次,大致每隔3年出现一次偏东较少的现象,各月流轴偏东次数以4、5月最少,10月至次年3月较多;(2)台湾以东黑潮表面流量大小在6.2—8.3×104m2/s之间;总体上来说,纬度越高流量越大,在23.5°N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流量低值中心;在24.3°N以北流量总体较大,且增长趋势稳定,同时表面流量大小具有较强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4.
厦门市同安区不同扩展轴上的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扩展轴上的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的研究,是了解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生态影响过程与机制的一个理想途径.本文选取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分析结合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别在沿同集路方向与沿往翔安的324国道方向的城市扩展轴上布设样带,通过移动窗口取样,运用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景观格局梯度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沿同集路方向的扩展轴各项指数受城市化影响较明显,沿324国道方向的则不明显;在景观水平上,城市化造成沿同集路方向扩展轴景观形状更为复杂,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格局由原本的多种景观均势并存转变为以城镇景观为主导的格局,景观更为破碎化,而沿324国道方向景观形状没有明显受城市化影响,但城市化促使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格局由原本的以耕地景观为主导的格局转变为多种景观均势并存的格局,景观破碎化程度方面则没有明显受城市化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城市扩展轴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的不同,周边地区城市化水平、城市建设布局模式、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等因素则影响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的幅度与峰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45.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现阶段、新常态下推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作为全国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长江经济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航运优势和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4年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左右。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特征,对长江轴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解剖,从经济增长、国土空间开发、航运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城镇化和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近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若干建议,供政府及学术界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46.
47.
QIN Dexian LIU Chunxue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Kunming Yunnan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0,74(3):466-472
The Kangdian axis bas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ectonic layers. The lower tectonic layer is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which is made up of the Archaean Dibadu Formation and early Proterozoic Dahongshan Group. The former is a kata-metamorphic basic volcano-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the old geosyncline (old continental nucleus), and the latter is a medium-grade metamorphosed alkali-rich basic volcanic (emanation)-sedimentary formation of the Yuanjiang-Dahongshan marginal rift. They are in disconformable contact. The upper tectonic layer is the folded basement, and made up of the middle-late Proterozoic Kunyang Group. It is the result of Dongchuan-Yuanjiang intercontinental rifting with discordant contract with the underlying and overlying strata.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Proterozoic from early to late, four types of emanation-sedimentary deposits in the Kangdian axis rift were formed in turn: (1) emanation-sedimentary iron-copper-gold deposits related to basic volcanic rocks in the Yuanmou-Dahongshan 相似文献
48.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I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裹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49.
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高密实粉土稳定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主应力轴循环旋转对粉土性状影响,对长江入海口高密实饱和粉土进行了主应力轴180°转幅的循环旋转试验。试验发现,等向固结的高密实粉土在恒定动剪应力比的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能发生孔压达到初始围压水平的液化破坏,但液化前孔压开展会因动应力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以渐变相态点和激变相态点区分的3阶段变化形式,或仅以激变相态点区分的两阶段变化形式。试样应变开展则始终呈现由崩塌点区分的两阶段变化形式,且孔压激变相态点与应变崩塌点同步反映了土体结构崩塌状态,崩塌状态时主应变差双向幅值限制在0.2%~0.4%这一较小范围内。试样进行主应力轴旋转达到崩塌时的应力状态与频率无显著关系,可由 - 空间中一条准不稳定状态线归一化。而以崩塌状态为终点进行归一化的主应力轴循环旋转下孔压振次曲线,可用修正的Seed公式进行较好拟合 相似文献
50.
What induced the trend shift of mixed-layer depths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region in the mid-1980s?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学报(英文版)》网站下载免费的PDF全文](/ch/ext_images/free.gif)
Shan Liu;Jingzhi Su;Huijun Wang;Cuijuan Sui 《海洋学报(英文版)》2024,43(1):11-21
An obvious trend shift in the annual mean and winter mixed layer depth(MLD) in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ACC) region was detected during the 1960–2021 period. Shallowing trends stopped in mid-1980s,followed by a period of weak trends. The MLD deepening tre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areas in the Drake Passage, the areas north to Victoria Land and Wilkes Land, and the central parts of the South Indian sector. The newly formed ocean current shear due to the meridional shift of the ACC flow axis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is the dominant driver for the MLD trends shift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areas in the Drake Passage and the central parts of the South Indian sector. The saltier trends in the regions north to Victoria Land and Wilkes Land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trengthening mixing process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