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5篇
  免费   645篇
  国内免费   1393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550篇
地质学   2839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3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板内造山与动力成矿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德威 《地学前缘》2004,11(4):361-370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是板块碰撞成因还是板内造山过程 ,关系到高原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圈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冈底斯发现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其成矿时代为 2 0~ 12Ma ,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时代一致 ,也与笔者10年前以大陆动力学和成矿动力学为理论指导的预测结果吻合。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矿床等方面的证据根本不支持碰撞造山理论 ,如青藏高原内部伸展边缘逆冲、碰撞与隆升之间时差明显 ,壳内低速层和低阻层发育 ,造山与成盆关系密切 ,板内隆升环境下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动力成矿等。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构造隆升作用是在新特提斯开合转换、碰撞造陆之后 ,在下地壳层流作用的驱动下 ,发生板内造山、地壳增厚、热隆伸展和改造成矿的构造成矿过程 ,大规模的板内金属成矿在 3~ 4Ma以来的均衡隆升、成山过程中进一步改造。  相似文献   
132.
It seems to be progressively recognized that the stress of the India-Asia convergent front can be transferred rapidly through the southern and central Tibetan lithosphere to the northern Tibet, hence leading to the crustal thickening deformation there during or immediately after the onset of the India-Asia collision(ca.55 Ma).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late Cenozoic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uplift of the northern Tibet and Tian Shan area.Detailed compilations of a variety of proxy data from sediments and bedrocks suggest that the northern Tibet and Tian Shan area underwent one stage of approximately synchronous widespread contractile deformation since 25–20 Ma, which seemed to decrease at circa 18 Ma as revealed by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ical data.The latest Oligocene-early Miocene was also significant basin-forming episodes when many intermontane subbasins began to receive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Subsequently, the other phase of compressional deformation began to encroach more widely into the northern Tibet and Tian Shan area in episodic steps or continuously from 16–12 Ma to present.  相似文献   
133.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Ⅰ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7中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134.
西藏羊卓雍湖流域近45 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军  胡军  唐述君  鲍建华  拉巴 《地理学报》2008,63(11):1160-1168
利用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气象、水文观测站1961-2005 年逐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等资 料, 分析了近45 年流域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异常年份, 以及羊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近45 年流域年平均气温以0.25 oC/10a 的速率显著升高, 增温主要表现在秋、冬季。近25 年, 流域平均降水量除冬季呈减少趋势外, 其他各季节表现为显 著的增加趋势, 增幅为11.4~30.0 mm/10a, 夏季增幅最大; 年降水量以54.2 mm/10a 的速率明显增加。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 除夏季外, 其他3 季表现为逐年代增温趋势。在夏季, 降水量除80 年代偏少外, 其他3 个年代偏多; 而冬季相反, 80 年代降水偏多, 其他3 个年代偏少。流域年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年出现过3 次, 且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末至21 世纪初; 60 年代后期和70 年代初降水多异常年份。自1997 年发电以来, 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流域平均降水量达409.7 mm, 明显高于平衡降水量, 水位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增多、日照减少, 以及气温明显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是造成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5.
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川西高原9个观测站的1960—2006年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川西高原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1960—2006年,川西高原的夏季降水有微弱增加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近几年,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偏多,70年代和90年代川西高原夏季降水明显偏少。②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存着明显的差异。高原夏季降水与500 hPa乌拉尔山高压脊、亚洲东北部高压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密切相关,还与100 hPa南亚高压的强弱有关。③川西高原多雨年前期春季OLR距平场上,印度洋中部对流偏强,印尼-南海南部地区对流减弱。OLR的变化可以为川西高原夏季降水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6.
藏南沙拉岗锑矿流体包裹体红外显微测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拉岗锑矿是藏南金锑成矿带内最具有代表性的锑矿床。为了更直接地了解该矿床的流体物理化学特征,本文利用红外显微镜对辉锑矿及紧密共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研究。红外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辉锑矿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34.9~221.9℃,峰值在160~190℃之间,盐度在1.7%~7.3%NaCleqv,峰值在5.0%~6.0%NaCleqv之间,密度在0.879~0.958g/cm3之间,平均值为0.934g/cm3;共生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在142.5~205.6℃,峰值在160~190℃之间,盐度在2.3%~7.0%NaCleqv,峰值在4.0%~6.0%NaCleqv之间,密度在0.910~0.947g/cm3之间,平均值为0.929g/cm3。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沙拉岗辉锑矿及共生石英形成于同一物理化学条件,捕获同一成矿流体。结合石英中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认为成矿流体为含微量CO2、N2、CH4气体的低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NaCl-H2O热液体系。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是辉锑矿大量沉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7.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 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 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小型湖泊,都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古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南部和西部的其他古湖相连,成为统一的藏北高原“古大湖”。通过对纳木错湖相沉积形成时代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湖相沉积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信息。资料显示古大湖期湖面最高,气候温和清爽;外流湖期湖面急剧下降,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纳木错期以来气候经历了全新世最宜期的暖湿后日益干旱化,气温波动,湖面持续下降。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38.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大暖期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期的后期波动剧烈,并在5.0kaBP前后发生一次剧烈的降温。记录表明,黄河源区的大暖期始于9.0kaBP,止于2.30kaBP,较我国其他地区开始得早,而结束得晚,其鼎盛时期为6.0kaBP前后。  相似文献   
139.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厅宫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厅宫斑岩铜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重要的矿床之一。为了探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及温压条件等物理化学性质,文章对厅宫铜矿各蚀变阶段石英脉及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四极杆质谱、离子色谱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厅宫铜矿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岩浆热液,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340~380℃,成矿过程中流体发生了沸腾;成矿流体中气相成分以H2O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CO2及少量的CH4、H2S、C2H6等气体;液相中离子以K^+、Na^+、Cl^-、SO4^2-、F^-等为主,还含有少量的Ca^2+、Mg^2+等;另外,出现大量气泡先消失、子矿物后熔融的Ⅲa类包裹体,表明有些成矿流体可能直接来源于深部岩浆的出溶作用。  相似文献   
140.
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雄村铜金矿是在西藏冈底斯中段新发现的一个矿床,流体包裹体组成分析揭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为富含CO2、N2和有机气体的Na _K _Ca2 _Cl-_SO2-4_HS-_CO2-3体系,Na/K、Na/Ca和Cl-/SO2-4摩尔比值分别为1.5~7.1、0.2~2.1和1.0~29.3。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18O值范围为-4.7‰~ 2.2‰,δD值范围为-104‰~-82‰,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但岩浆流体可能也对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也显示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雄村矿床高盐度流体的形成可能与岩浆流体的低压不混溶密切相关。高盐度流体是雄村贱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重要介质;地下水中高的有机质还原SO2是诱发贱金属沉淀成矿的重要机制。有机质还原SO2也为Au的活化、迁移提供了介质和有利的还原环境。雄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流体和循环地下水共同作用有关,浅部稳定的热体制和高的有机质还原SO2机制是形成雄村矿床特殊蚀变矿化样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