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79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184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新疆东天山中段金铜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构造动力学体制、成矿机理和含矿建造等为原则,将东天山中段铜金成矿系统划分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板块碰撞体制下的大南湖—头苏泉岩浆热液金铜、早石炭世板内伸展体制下的阿齐山—雅满苏火山热液铜铁和早二叠世陆内造山体制下的康古尔塔格韧性剪切铜金三个成矿系统。以成矿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指导,阐述了各成矿系统的地质背景、成矿系统的时空特征、控制因素、成矿系统要素、典型矿床的剖析或成矿系统内各矿床特征的对比,建立了各成矿系统模型,并总结了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谱系。  相似文献   
942.
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碱性橄榄玄武岩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本区玄武岩以低Sr、Pb和相对高的Nd同位素值(^87Sr/^86Sr为0.703554 ̄0.703884;^143Nd/^144Nd为0.512838 ̄0.512904;^206Pb/^204Pb为18.0063 ̄18.4720;^207Pb/^204Pb为15.4411 ̄15.5060;^208Pb/^204Pb为37.  相似文献   
943.
西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与灌区绿洲气候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杨青  何清 《冰川冻土》2003,25(3):336-341
对近40a西天山山区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以阿克苏源流区、阿克苏灌区以及叶尔羌河灌区的14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1961—2000年)为基础,重点研究了灌区的气候变化及绿洲气候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区域的气温增高,降水增多,其中在源流地区降水增加幅度最大,而沙尘暴、浮尘和大风日数都有明显的下降.最后,讨论了气候变化与绿洲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4.
香山中镁铁-超镁铁岩体产出于新疆东天山地区的黄山—镜儿泉镁铁-超镁铁岩带。主要的岩石类型为二辉橄榄岩、(含长)单辉橄榄岩、橄榄辉石岩及角闪辉长岩。矿物学特征显示,岩体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为铬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同一侵入期次中各岩相具有良好的过渡渐变关系,钻孔剖面上橄榄石含量与颗粒大小、单斜辉石的成分有随深度连续变化的特征,铬尖晶石则具有良好的Cr→Fe3+、Ti的演化趋势,由此反映岩体的形成主要受结晶分异作用的控制;含长单辉橄榄岩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成分的突然变化显示岩浆结晶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阶段性的混染;模拟计算表明,橄榄石分离结晶伴随着硫化物的熔离;钻孔ZK3693深度为295~325 m,含长单辉橄榄岩中橄榄石、斜长石、单颗粒单斜辉石成分突然性的变化指示在区间内有新鲜的基性程度更高的岩浆注入,而此区间内矿石的Cu、Ni品位明显高于区间外同一岩相岩体,说明新鲜岩浆的注入是香山中岩体硫化物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5.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盒式分维探究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构造及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得出两者在空间上具有双重分形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在区域上是韧性的剪切带,而在局部体现为脆性地质体,金矿的分布在一定范围是随机的,但在区域上受韧性剪切带的控制,呈带状或线状分布,更为重要的是线性构造与金矿可能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运动的结果。在区域上,脆韧性剪切转换带是金矿的有利成矿部位。  相似文献   
946.
The Cihai iron-cobalt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iron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omalous native gold and bismuth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in Cinan mining section of the Cihai deposit. Ore formation in the depos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ed on geological and petrographical observations:(I) skarn, with the main mineral assemblage being garnet-pyroxene-magnetite;(II) retrograde alteration, forming the main iron ores and including massive magnetite, native gold, native bismuth, and cobalt-bearing minerals, with the main mineral assemblage being ilvaite-magnetite-native gold-native bismuth; and(III) quartz-calcitesulfide assemblage that contains quartz, calcite, pyrrhotite, cobaltite, and safflorite. Native gold mainly coexists with native bismuth, and they are paragenetically related. The temperature of initial skarn formation was higher than 340℃, and then subsequently decreased to ~312℃ and ~266℃. The temperature of the hydrothermal fluid during the iron ore depositional event was high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native bismuth(271℃), and native bismuth melt scavenged gold in the hydrothermal fluid, forming a Bi-Au melt. As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Bi-Au melt was decomposed into native gold and native bismuth. The native gold and native bismuth identified during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specting and exploration for both gold- and bismuth-bearing deposits in the Cihai mining area.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in Cihai is a part of the Early Permian Cu-Ni-Au-Fe polymetallic ore-forming event, and its discovery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ource potential of other iron skarn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Tianshan.  相似文献   
947.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2500Ma);陆—陆碰撞阶段(2550~2450Ma);伸展作用阶段(2500~2400Ma)。  相似文献   
948.
天山山区近40年秋季气候变化特征与南、北疆比较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利用新疆1959~1998年的秋季温度降水资料,分析天山山区近40年来秋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所得结果如下: (1) 天山山区秋季温度在冷暖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但其秋季降水在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南、北疆不同。 (2) 秋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秋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南疆最好,天山山区最差,北疆居中。 (3) 20世纪60~90年代,天山山区表现为波动升温,而南疆和北疆表现为持续增温,均以90年代温度最高,80年代是三大区域秋季降水最多的年代。60,70及90年代,三大区域的秋季降水均低于30年均值。  相似文献   
949.
位于中国西南天山南缘的霍什布拉克岩体,由碱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比较均一,具有富SiO2、Al2O3,贫Fe2O3T、MgO、TiO2、P2O5等特点。AR-SiO2图解中,样品均落入碱性区间,在A/CNK-A/NK图解中,样品主要为准铝质。微量元素总体表现为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P、Ti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的明显亏损。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Eu的负异常十分明显。岩体含副矿物萤石,并具有高FeOT/MgO、低CaO等特征,10000Ga/Al的比值和Zr+Ni+Sr+Y的含量亦较高,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为典型的A1型花岗岩,是铁镁质下地壳在低压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岩体具有极低的Ti含量是由于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大量磁铁矿的残留所致,而较高的Nb-Ta含量则与岩浆中富含F有关。岩体产出于板内环境,在构造岩体的形成上受到塔里木板块内部裂谷体系的影响。岩体对霍什布拉克铅锌矿成矿意义不大,但具有Sn元素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50.
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由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安山岩和流纹岩分布最广。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火山活动喷发的安山岩与安山质晶屑凝灰熔岩分别形成于353.9Ma±6.5Ma和356.3Ma±4.4Ma,属于早石炭世早期。通过区域对比,西天山大哈拉军山组的火山岩浆作用显示从伊犁中天山板块南北缘向伊犁盆地内部逐渐变年轻的特点,且火山岩喷发时代差别不大(约40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火山岩属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中性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Cs、Rb、Th、U),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显示出岛弧火山岩的特征;酸性火山岩相对富集Rb、Th、U、Ta等元素,具有明显的Ba、Sr、P、Eu、Ti等元素的负异常。综合伊犁-中天山板块南缘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大哈拉军山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产在板块俯冲-碰撞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