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534篇
地质学   994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40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bstract Several differently scaled strike‐slip faults were examined. The faults shared many geometric features, such as secondary fractures and linkage structures (damage zones). Differences in fault style were not related to specific scale ranges. However, it was recognized that differences in style may occur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e.g. dilational/contractional relays or wall/linkage/tip zones),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 master fault or different fault evolution stages. Fractal dimensions were compared for two faults (Gozo and San Andreas), which supports the idea of self‐similarity. Fractal dimensions for traces of faults and fractures of damage zones were higher (D ~1.35) than for the main fault traces (D ~1.005) because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due to secondary faults and fracture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nother fault evolution study, single event movements in earthquake faults typically have a maximum earthquake slip : rupture length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0?4, although this has only been established for large earthquake faults because of limited data. Most geological faults have a much higher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 fault length ratio; that is, approximately 10?2 to 10?1 (e.g. Gozo, ~10?2; San Andreas, ~10?1). The final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on a fault is produced by accumulation of slip along ruptures. Hence, using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from earthquake faults, such as earthquake slip, recurrence interval,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and fault length, the approximate age of active faults can be estimated. The lower limit of estimated active fault age is expressed with maximum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earthquake slip and recurrence interval as T ? (dmax /u) · I(M).  相似文献   
72.
The closure of third stage diversion channel for the Three Gorges Dam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closure discharge, large drop in water surface, and high gap velocity. 1D and 2D flow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to simulate the hydraul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closure. The variation of discharge in the diversion channel and the drops in water surface shared by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cofferdams were computed using the ID model, and the detailed hydraulic patterns in the diversion channel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2D model. The compu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signed closure scheme for discharge of 9,010 m^3/s was feasible for construction, while the designed closure scheme for discharge of 12,200 m^3/s was inapplicable.  相似文献   
73.
基于灰色算子的尾矿坝浸润线混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尾矿坝浸润线时间序列,通过建立一个灰色算子,来弱化坝体高度、库内水位等因素所带来的确定性影响,突出混沌特性,形成新的时间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后,求取关联维。德兴铜矿2#尾矿坝浸润线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灰色算子能较好地处理混沌问题,浸润线时间序列存在着非整数维,是一个混沌系统:对于尾矿坝安全不能进行长期预测,而需要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74.
三峡库区三叠系巴东组(T26)泥灰质岩石岩溶是移民迁建中发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泥灰质岩石中的构造非常复杂,包括老构造、新构造和表生构造,它们共同控制了岩溶作用。老构造中,褶皱和断裂带等局部构造控制着岩溶的重要部位和重要层位,节理和层理等小构造使岩溶普遍存在。新构造时期地表隆升和河流切割使岩体卸荷松动,岩溶通道扩宽。表生岩溶构造加密了岩溶通道,使岩溶作用增强。三峡库区泥灰质岩石斜坡带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遵循着构造控制下岩溶发育的规律性,致使岩溶地质灾害具有范围广、规模大和结构复杂的特点。岩溶地质灾害的形式包括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75.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0×108~2.5×10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1.84×108~2.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33×108t/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文章研究长江三峡两个基岩深槽沉积岩砾的岩性组成与粒度特征,深槽底部的砾石成分以深槽基岩崩落蚀余物质为主,深槽的中上部则以长江底流搬运沉积物为主。14C测年数据显示,深槽的发育在3.5万年以前,以侵蚀深切为主,没有留下蚀余堆积;3.5万年以后,仍以侵蚀为主,但已有蚀余为主的岩块堆积;大约2.4万年以来,逐渐有缓慢的冲积砾石堆积;至葛洲坝建成以后,该地发育了比较稳定的冲积砾石层和砂层。看来大约35kaB.P.前后,该地水动力强度发生过重大变化,与施雅风等关于3~4万年前长江上游多雨期研究成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7.
长江三峡GPS处理结果和应变背景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erneseGPSSoftware 4 .2对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GPS监测网络 1998~ 2 0 0 3年的 6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 ,结果表明 ,三峡库区与华南块体的水平相对运动在 0~ 3mm/a(± 0 .1~± 2 .0mm/a) ;蓄水导致的垂直形变区域主要集中在茅坪 香溪 巴东库段 ,近岸点垂直沉降的量级在 10~ 35mm左右 ,最大峰值区域香溪约 35mm(± 8.6mm) ,垂直形变沿远离库中心方向迅速衰减。采用贝塞尔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拟合该地区的应变率 ,推算各类水平应变场 ,结果表明 ,蓄水前各种应变背景在 10 -9/a~ 10 -10 /a量级。作为构造稳定地区 ,三峡库区近期因蓄水导致大规模形变 ,从而诱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8.
针对传统的边缘提取方法大部分不适应高光谱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光谱空间密度分析边缘提取的思想。在分组主分量变换提取第一主分量作为特征维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二次判别边缘的方法,通过立体判决将光谱空间中低密度超椭球体集群视为真实边缘点集群。试验表明,此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
三峡水库区巫山新县域库岸综合治理工程范围内涉及到滑坡、泥石流、塌岸等多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术与结构措拖,工程的复杂性和典型性在整个三峡库区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笔者对整个治理方案的布置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对治理工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合理化建议。结论认为,库岸综合治理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结合城区总体布局及沿线市政工程建设,综合考虑,有机结合,做到治理和利用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改善新城建设用地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人员必须依照现场实际条件进行动态设计,确保工程方案合理、可靠、经济。文中讨论的问题和实践经检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0.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结构层次越清楚,分维值越高;其中,榨房坪滑坡和黄腊石滑坡的分维值最高,分别为1.50和1.483,西壤口和谭家湾滑坡的分维值最低,分别为0.925和0.732;而黄土坡和赵树岭滑坡的分维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1.111和1.091。结合典型滑坡边界轨迹结构演化与滑坡稳定性关系的定性分析及前期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滑坡边界轨迹结构与稳定性是密切相关的,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增值越明显,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其稳定性条件也越差,因此,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变形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滑坡的局部失稳就转化为整体滑动;而滑坡边界轨迹则记录了滑坡变形扩展现象和信息,因此,相对应地滑坡轨迹分形结构的分维值也应存在一个极值,在极值点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滑坡边界轨迹结构的极限分维值大致为1.4~1.5,此时滑坡接近于整体极限失稳状态,而分维值在1.1~1.3之间则表示滑坡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存在潜在失稳状态,分维值小于1则表示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