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534篇
地质学   994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40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s made in 1981-1990 have identified that the annual soil los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is 157 million t. and the annual incoming sediment loa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s 40 million t. Soil erosion increases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vegetative cover and its subsequent evolution. The annual amounts of sediment erosion for forest land, shrub land, grassland and farmland make up respectively 6.19%, 10.76%, 23.05% and 60% of the total eros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the quantities of incoming sediment load to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above four types of land account for 5.95%, 12.42%, 35.46% and 46.1 %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ed to the reservoir. The farmland of offers the main source of sediment. Gravitational erosion produces more bed loads, which will present serious threat to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f entering the reservoir. Resettlement of people to the upper parts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ll increase the sediment yield of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by 10-20 million t and increase the incoming sedi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y 50-60 million t.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相似文献   
152.
滑坡空间分布的定量研究对了解滑坡的发育特征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为滑坡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为了了解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江西省宁都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叠加模块,对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应用变维分形理论进行定量研究,揭示出滑坡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高程、坡度均呈二价累计和分形分布,使得滑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研究,并计算出分维值,说明了分维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3.
复杂等高线自动综合是计算机辅助制图领域中一项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任务。本文根据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化等高线形状结构特征的复杂等高线自动综合的新方法。研究和实验表明,该方法充分顾及了地貌形态特征,能够对等高线图形进行客观、有效地概括。  相似文献   
154.
给出了分数布朗运动的连续和离散小波分析,讨论了有关的性质,并将结果用于分维估值、分数布朗运动小波变换系数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5.
论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土壤潜育化和沼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建高 《湖南地质》1995,14(1):58-60
三峡工程完工后,在坝下长江水位抬高的季节里,顶托洞庭湖的排泄,使东、西洞庭湖地段地表、地下水位相应抬高,对这些地区土壤的潜育化和沼泽化有明显影响,农业部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6.
岩石节理粗糙度系数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石节理粗糙度系数JRC是估算节理抗剪强度和变形指标最重要的参数。通过对简易纵剖面仪获取的节理表面轮廓曲线的分形研究,讨论了节理表面轮廓曲线的自相似性和JRC的自相似性,并根据实测统计资料的分析,指出了分形理论研究JRC的适用条件和有效的使用方法。由实测统计资料的JRC尺寸效应自相似性分析,认为JRC尺寸效应具分形结构。本文介绍了一种确定JRC尺寸效应分维数D的方法,由此确定的分维数D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7.
我国几次大震及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留藏  蔡相展 《地震研究》1993,16(3):229-238
本文根据Mandellrot提出的分维理论,对我国三次大震及四次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时间分维的总体特征:大震前分维较低,震后分维升高。2.时间分维的动态变化特征:火震前的分维呈现一总趋势的降维过程,且幅度较大;而震群的时间分维变化较平稳。3.对同一地震序列,起始震级愈低,计算出的分维值愈高;起始震级愈高,计算出的分维值愈低。笔者认为,地震序列起止时间的选取对计算时间分维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8.
单新建  冯德益 《内陆地震》1993,7(2):142-150
用网格频散反演技术计算了155条瑞利面波混合频散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目前最小分格2°×2°,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深至80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三维剪切波SV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天山褶皱系地壳平均厚度为54km,上地壳平均速度为3.3km/s,下壳平均速度3.93km/s,上地幔盖层平均速度为4.64km/s,都偏大。北天山壳厚比天山薄,壳和上地幔盖层下均有低速层。(2)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壳厚46km,到其边缘的昆仑山、天山地带壳厚增加到52~55km。壳内无低速层,壳平均速度很低,为3.49km/s,地表有9km的沉积层。(3)青藏高原莫霍面呈凹形,平均壳厚为67km,平均壳速度为3.58km/s。东西端存在壳内低速层,埋深为15~35km。(4)南北带为构造复杂的区域,莫霍面深度具有东高西低,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带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层。南北带从群速度、速度、莫霍面等深线都可看到明显的横向差异。(5)准噶尔盆地地壳厚47km,无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不明显。该区呈稳定的大陆壳结构。(6)柴达木盆地在正常速度的中壳顶部有一高速夹层,速度为3.72km/s,厚10km,上顶部埋深14km。  相似文献   
159.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160.
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深部构造的人工地震波记录资料,进行了相对速度幅值、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征分析,同时利用历史地震资料经转换方法给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进行对比,反映出由人工地震记录地震动参数衰减特征与由历史资料转换确定的地震动衰减特征是有差异的,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局部地区,这一差异更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为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的地震动估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