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1篇
  免费   948篇
  国内免费   780篇
测绘学   544篇
大气科学   619篇
地球物理   1439篇
地质学   1634篇
海洋学   445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50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64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851.
不同气象条件下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6年春节期间北京城近郊区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和PM2.5)浓度和气象资料,分析了烟花爆竹禁放改限放后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夕和元宵节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导致颗粒物浓度在短时内快速上升,但对S02和N02浓度的影响不明显。春节期间21:00-02:00为颗粒物浓度受燃放烟花爆竹影响最大的时段,其间PM25浓度最高可达该时段内月平均值的6倍,受燃放高峰的影响城近郊区6h平均PM10浓度超过400μg/m^3。城市人类活动集中区和远郊区细粒子浓度对比显示,元宵节城区PM25小时浓度高达718μg/m^3,比远郊区高500μg/m^3以上。气象条件仍是影响春节期间整体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持续高浓度污染主要与小风、逆温、高湿等不利污染物扩散的稳定天气有关。除夕在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后,由于存在有利扩散的气象条件,颗粒物浓度很快降低,没有造成持续性的污染,而元宵节前后持续性的空气污染是稳定天气和长时间燃放爆竹以及局地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共同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52.
黄海的地壳速度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拼合边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韩国和ISC台站的地震走时数据反演了黄海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对比重力异常和断裂体系、Pn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异常的相互关系以及黄海东部和西部的结构差异,为厘定黄海东部断裂暨中朝—扬子块体的拼合边界提供了新的信息.反演结果表明,北黄海和南黄海西部具有沉积盆地的地壳结构特征,P波速度明显偏低且深度较大,说明盆地内部沉积层较厚、沉降幅度较大,以北黄海、南黄海海州湾和苏北—南黄盆地最为突出.南黄海中部、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显示出构造隆起区的地壳速度特征,其中南黄海中部的高速异常具有北东方向的伸展痕迹,与胶东地区的区域构造走向趋于一致,但是与朝鲜半岛的高速异常并不相连,其间存在明显的分界.据此推测南黄海与朝鲜半岛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近南北方向的深断裂——黄海东部断裂,至于该断裂是否可以作为中朝—扬子块体在海区的拼合边界,尚需获取黄海东部及朝鲜半岛更详细的相关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3.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发展和经济腾飞必须有大量金属矿产资源的支撑,在共享世界资源的同时,其根本出路在于立足本土.因此提出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 m)金属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新理念.通过对国内外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探发展的概况分析和研究提出:①金属矿产资源的集聚和分布受控于地壳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其深层动力过程;②在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大型和超大型矿床;③必须充分发挥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效能,并进行综合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854.
黏弹性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同伦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介质的动态时域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作为反演的依据,对黏弹性双相介质的材料参数进行了反分析研究.根据附加条件,并考虑到由于测量误差和测量数据的不充分造成的反演问题的不适定性,将黏弹性双相介质的参数反演问题转化为非线性泛函的极小值问题,然后应用大范围收敛的同伦方法求出使泛函极小的根作为反问题的解.最后,以二维半空间黏弹性双相介质模型为例进行了数值反演分析,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参数的反演过程中目标函数稳定收敛,且具有一定的抗“噪声”干扰性能;与利用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反演的结果相比,利用位移信息反演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抗噪声能力.  相似文献   
855.
龙宫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剑  彭建 《中国岩溶》2003,22(3):236-241
从风景区的科普旅游功能出发,将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探讨了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龙宫,在开展喀斯特科普旅游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认为: “天然的喀斯特博物馆”、“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独特的人地关系耦合系统”等是龙宫风景区开展科普旅游的主要内涵。但调查表明,当前龙宫景区在导游人员的科普素质、旅游解说系统功能方面,均不能满足开展科普旅游的需要。针对龙宫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景区科学研究,提高景区管理阶层科普意识和导游人员的科普素质,调整旅游解说系统功能结构及建立旅游服务中心等应对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56.
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发生强烈地震,现有文献给出的地震次数、地震时间、震中位置差异很大.本文根据我国地震史料和近年固原发现的碑文和地方志记载,考证该强震时间在六月十八日巳时(公历格列历8月6日10时前后);震中在固原南(35.6°N,106.2°E);震级为61/2级;震中烈度为Ⅷ至Ⅸ度.  相似文献   
857.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5年9月23日克孜尔震群进行重新定位。 从平面上, 重新定位地震集中分布在一个长约14.5 km, 宽约 9.0 km的长方形内, 其长轴为N30°W向, 与克孜尔断裂近乎垂直。 从震源深度来看, 重新定位地震的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21 km以内, 集中分布在10~19 km, 平均深度为13.6 km; 震群中绝大部分小震发生在沉积层内, 而震级较大地震基本发生在结晶地壳的上地壳内。 其剖面图显示, 这次震群是从结晶地壳开始沿着N30°W方向向上破裂至沉积层。 根据震区附近断裂性质和该区历史小震震中分布分析认为, 克孜尔水库库区附近可能存在两条共轭断裂, 右翼断裂可能是这次震群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58.
哈萨克斯坦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氦气(He)含量映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分析其17年氦气(He)含量变化映震特征,氦气(He)变化的地震前兆异常表现为:上升(或下降)幅度、速率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测值遵循的是,背景值-趋势性上升(或突升),趋势性下降(或突降)-恢复至背景值的变化过程。将该井氦气(He)观测数据经过滤波、差分处理后,以3倍均方差作为异常识别标准,结果表明:氦气(He)对监测点周围300km范围5级地震、400km范围6级地震的对映率分别为100%、66.7%,是较好的地震前兆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59.
PS材料加固土遗址风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蚀是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破坏的主要动力机制和成因,强烈的风蚀作用致使许多土遗址坍塌殆尽,导致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通过对土遗址的室内和现场风蚀模拟试验研究发现,经PS(高模数硅酸钾)材料加固后土遗址的抗风蚀能力明显增强。室内试验发现,风蚀量随风速的增长而增加、随风蚀时间延长近线性增长,PS材料浓度大于5 %的加固试样,即使风速达20 m/ s时,风蚀量均小20 (kg/ m2)•h,抗风蚀强度提高 6~10 倍。现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材料的入渗深度和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中浓度PS材料加固的墙面抗风蚀能力最强。因此,选择适当的PS材料浓度、提高加固材料的渗透力是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关键,将对西北地区土遗址科学保护的全面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60.
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古文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长江三峡地区大九湖和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数据(校正为日历年)建立了约9.3~2ka BP高分辨率多环境代用指标(δ13C、K、腐殖化度、抱粉总浓度、Rb、Sr及Rb/Sr)的变化曲线,并在此基础上与研究区周边反映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的不同沉积记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还通过对研究区古遗址和古洪水层的统计分析,获取了本区新石器以来古文化兴衰变迁和古洪水发生的完整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本区全新世大暖期约出现在7.6~4 ka BP.9.3~7.6 ka BP,本区气候极不稳定,波动幅度大,总体上冷湿,多次出现显著的降温或干旱事件(9.1、8.2和7.7 ka BP前后);4~2 ka BP,本区气候较此前偏干凉,且波动频繁.(2)7.6~ka BP的大暖期分为三个演变阶段:即6~5 ka BP为大暖期的鼎盛期,气候稳定,温暖湿润,植被及生态条件优越,洪水发生频率低;7.6~6 ka BP和5~4 ka BP为大暖期中具有不稳定特征的过渡期,其中5~4 ka BP及4 ka BP前后的降温事件仍较显著,且多发洪水.(3)本区史前古文化的主要形成发展期与大暖期持续阶段相对应,其中耕作业相对发达的大溪文化繁荣期出现在大暖期中的鼎盛阶段(约6~5 ka BP),大溪文化前后处于低潮及表现为衰退现象的古文化则对应气候环境的不稳定期,总体上,研究区古文化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改变其生业结构的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