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48篇 |
免费 | 918篇 |
国内免费 | 8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3篇 |
大气科学 | 601篇 |
地球物理 | 1482篇 |
地质学 | 1821篇 |
海洋学 | 442篇 |
天文学 | 74篇 |
综合类 | 180篇 |
自然地理 | 5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155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36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182篇 |
2012年 | 195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252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221篇 |
2001年 | 183篇 |
2000年 | 152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1921年 | 1篇 |
1908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18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IntroductionEnvironmentalisotopetracingisoneofthemostlyadoptedadvancedtechniquesinresearchofhydrologicalcycle (ClarkandFritz,1 997;F 相似文献
192.
软弱土层场地若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所需强度与沉降要求,采用换土撼砂法就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运用应力分布原理合理确定撼砂层厚度不仅可保证工程稳固性,并可节约投资和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93.
青藏高原OLR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1974-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资料,采用EOF方法分析了前3个特征向量场,得到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的几种异常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天气气候特征,并对不同气候区的持续 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4.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相似文献
195.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引发贯通重灾区的S301省道、Z120县道多处损坏,给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带来较大困难。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和卫星影像可以对道路震害情况进行评估。本文首先对道路震害进行破坏类型和破坏等级的划分,针对不同分辨率影像所表现的道路破坏特征,建立各破坏等级、各损坏类型的解译标志,并完成灾区遥感图像覆盖范围内主要道路震害的研判与评估。经统计分析,研究区域共出现110处明显破坏,其中,68处为部分损坏,42处为完全损毁,道路整体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196.
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南亚高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下垫面与高原上空热状况变化的异同及其二者与南亚高压的关系。指出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高原上空热状况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及月际变化的差异——青藏高原下垫面从2月就开始大幅度增温,而高原上空5月才开始突发性增温。高原下垫面降温幅度最大的月份出现在11月,高原上空则出现在10月。分析还指出,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南亚高压南北振荡,青藏高原上空热状况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有密切关系。并且前期青藏高原上空热状况较高原下垫面热状况对南亚高压的预报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7.
198.
研究南海北部海底沉积物温度变化状态下声速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南海北部海底沉积物具有声速温度正增长(STPIK)、声速温度负增长(STNIK)和声速温度波动(STWK)三种类型,后两种类型在世界其他范围内海域未见报道.(2)声速温度正增长类型和声速温度负增长类型沉积物的温度变化对声速影响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是原状样品由于组成不均匀性,增大了声速的非线性变化.(3)南海北部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度、密度等主要物理参数差异不明显,难以直接解释三类样品的温度-声速性质的不同.(4)对于STPIK类型沉积物,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的统一性,可以运用海底沉积物与海水声速比进行校正不同温度状态下的海底沉积物的声速.(5)对于STNIK和STWK类型沉积物,需要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揭开其机理和成因.海底沉积物声速-温度特性研究将为提高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声学探测精度和准确度提供声速性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9.
长江中上游平原地区冬季雾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长江中上游年平均雾日数达到20~106 d,是我国主要雾区之一。利用2010年12月在江汉平原观测获得的边界层廓线和雾滴谱资料,重点分析了该地区冬季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荆州冬季雾多出现在寒潮过境1~2 d后,多为平流辐射雾;雾顶发展是水汽在上层逆温下积累,并伴随200~300 m高度冷平流降温引起;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同时上层系统性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水汽积累促使强浓雾过程产生;低空急流促使外界偏干气流与雾体混合后雾滴蒸发,是该地区雾顶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数浓度为150~406个·cm-3,极大值达到1 983个·cm-3,平均液水含量为0.014~0.118 g·m-3,极值达到0.786 g·m-3,与南京和重庆强浓雾观测值相似,超过其他地区观测值。城市地区高气溶胶浓度,配合充足的水汽条件,使得荆州雾过程微物理参量数值较大,易出现能见度小于50 m,持续时间4~9 h的强浓雾过程。 相似文献
200.
中国西部地区是地震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天山、阿尔泰、帕米尔和西昆仑都是著名的地震构造带,在这些地震构造带和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震级大于5级的强震.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的重力场特征,根据重力数据结合地震剖面、应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莫霍面深度,通过对比地震层析成像的反演结果,分析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结构不均匀特征明显,在造山带地区一般是莫霍面坳陷区,盆地则是莫霍面隆起区,主要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表现为高速区,盆地和主要凹陷区为低速区.根据计算结果和以往强震震中位置分析了地壳构造与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西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密切相关,强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速度变化带附近和地壳速度结构差异较大的地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这些地壳介质非均匀地区易发生强震,这是中国西部造山带和盆-山边界附近频发强震的构造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