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8篇
  免费   918篇
  国内免费   812篇
测绘学   253篇
大气科学   601篇
地球物理   1482篇
地质学   1821篇
海洋学   442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180篇
自然地理   52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5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71.
刘昌明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991-998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80万km2,它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当前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流域的水资源量先天不足,流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相当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由于气候的暖干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去30年来,黄河下游与其主要支流频繁地发生了断流,这种发展的征兆不仅加剧了脆弱的水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而且给流域上、中、下游原有生态系统与环境带来更大的冲击。黄河的治理终归是涉及国家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因此,1999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立项,启动了5年研究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作者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根据项目各课题已发表的近900篇论文与几十部专著等大量成果,简要概括了黄河水资源的基础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研究等三大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2.
南天山西段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对乌什凹陷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乌什凹陷位于南天山西段以南,新生代受南天山崛起的陆内造山作用制约,与库车坳陷有相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因乌什凹陷南有温宿凸起阻挡了挤压应力的传播,东与库车坳陷间有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所隔,新生代变形与库车地区有不同的特征。以吉迪克组的泥岩层为滑脱面,乌什凹陷的中-新生界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总体看上构造层以背冲构造为特征,下构造层则发育基底卷入的对冲构造。乌什凹陷的这一变形特征还与新生代挤压应力场自东向西迁移和走滑作用吸收了部分冲断变形有关,反映了南天山新生代构造对海西-印支期碰撞构造的继承性。文章简述了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介绍了乌什凹陷周缘的主要断裂的特征,恢复了乌什凹陷中-新生代的演化并与库车坳陷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乌什凹陷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分析了乌什凹陷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演化,指出该区的油气勘探应以三叠系为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173.
本文提出了磁尾宽频带静电噪声强谱段的一种新的激发机制。在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存在着瞬时的局域性的晨昏电场。电子和离子对该电场的响应不同:在电场存在的区域内,电子作回旋漂移运动,而离子轨道在的时间尺度内可视为直线。由于等离子体片边界层中等离子体是非均匀的,这就导致了电荷分离的产生,从而可激发静电不稳定性。本文通过求解含电场的Vlasov方程,计算了由此产生的不稳定波的频率和增长率,考察了波矢方向。上述计算结果均与强谱段静电噪声的观测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74.
Erratum to: GeoJournal 62: 51–58 DOI 10.1007/s10708-005-8562-2 The erroneous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oJournal 62: 51–58. This amended version corrects the formatting errors which are evident in the original version.Abstract It is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the need for defining precise lines of separation and points of contacts between states is the byproduct of the emergence of nation-states and ‘world econom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Nevertheless, it is hard to overlook the fact that these modern notions are rooted in periods prior to the emergence in Europe of nation-states.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ancient civilizations were familiar with the notion of ‘stat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cepts of territory and boundary. Ancient texts reveal that this basic principle existed in ancient Persian literature in respect of matters of state, territory, and boundary. Similarly, the likelihood exists that these Persian notions could have influenced Roman civilization.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ancient Greco-Roman and Persian civilizations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what culturally constitutes ‘West’. Later in the Sassanid period the inter-linked notions of state, territory, and boundary developed substantially, coming quite close to their contemporary forms. On the other hand, considering that ‘justice’ was the corner stone of ancient Pers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idea that ancient␣Iranian spatial arrangement migh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in the West may not be too difficult to contemplate.The online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175.
Precise, automatic and fast method for vanishing point de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automated approach for vanishing point detection in images of urban scenes is described.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the theorem of Thale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automatic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ll vanishing points of the image, achieved by converting this problem into the detection of circles in a complex cloud of points, in which each point corresponds to a segment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uncertainty. This extraction of circles uses a RANSAC method, modified to improve its speed by using accumulation techniques (Hough transform or otherwise). This robust estimation is then refined by least squares error propagation using the individual variances of each segment. The algorithm is robust, its accuracy is optimised and it is entirely automatic. Its successful operation has been tested on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of varied urban scenes.  相似文献   
176.
在对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了电力系统中网络节点和架空线路的平均破坏率矩阵,并结合地震危险性定数法分析结果预测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的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177.
肖光明 《热带地理》2004,24(4):381-386
运用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阴影区理论对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肇庆开发"千里旅游走廊"的行动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是肇庆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具有战略意义;分析了其旅游空间总体布局和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并提出若干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8.
通过对尚家—太平川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盖组合、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本区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沉积环境,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研究区没有统一油水界面,尚家地区以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太平川地区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区内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气成藏受有效性圈闭、优势运移通道、过剩压力、储集条件和构造诱导作用控制。据上述认识确定了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9.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东或近南北向,与1997~1998年6级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一致。1997年4月6日6.4级和1998年8月2日6.1级两次6级正断层地震前出现地震空段现象。  相似文献   
180.
新疆伊吾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彪  张小林  樊文军 《新疆地质》2012,30(2):152-156
前人将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置于伊吾县以南哈尔里克山塔水河一线。1993年巴瑞士等在伊吾西北大黑山发现超镁铁岩-镁铁岩洋壳残片,认为卡拉麦里蛇绿岩从伊吾西北大黑山一带向东延伸。2009年笔者参与伊吾县阿尔通盖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于伊吾县以北阿勒吞昆多一带发现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该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351±6)Ma),大地构造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及准噶尔微板块、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沟弧体系。在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提出阿勒吞昆多蛇绿混杂岩为卡拉麦里蛇绿岩(属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向东延伸部分,唐巴勒-卡拉麦里缝合线(沟弧体系)西起唐巴勒,向东经达拉布特-卡拉麦里-塔克扎勒-大黑山至伊吾县阿勒吞昆多一带,可能延伸至蒙古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