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1625篇
地质学   1840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55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485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Abstract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f silicates (plagioclase, K-feldspar, epidote, titanite, garnet, white mica, biotite, chlorite), ilmenite, carbonates (calcite, ankerite) and apatite, in quartzofeldspathic lithologies of the Alpine Schist, New Zealand,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increasing metamorphic grade and possible isograd-producing reactions. The mineral data, in conjunction with g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re used to determine polychronous P-T arrays of an early high P/T event (c. 16°C/kb; 5°C/km) overprinted by a lower P/T event (c. 50°C/kb; 15°C/km) that provides an estimation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exhumation of schist of 11 to 13 km and 19 to 22 km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possible shear heat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to form K-feldspar zone schist near the Alpine Fault is consistent with movement along a mid to lower crustal detachment surface during Cenozoic shortening, and near isothermal exhumation of the schists to form the Southern Alps.  相似文献   
152.
Results from a study of stick-slip particle motion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stressed foam rubber blocks indicate that normal vibrations and interface separ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ick-slip process in foam rubber. The dimension of the dynamic slip pulse is small compared to the dimension of the model (approximately 10 cm vs. 200 cm) consistent with the abrupt-locking slip pulse model ofBrune (1970, 1976), andHeaton (1990). A comparison of frictional heat generation between stable-sliding and stick-slip foam rubber models indicates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on the fault surface (for a given distance of slip) and the driving shear force for the stable-sliding model, while for the stick-slip model there is essentially no variation in frictional heat generation with an increase in shear stress. We performed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ratio of normal motion to shear mo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normal stress in the stick-slip foam rubber model. Preliminary result indicate that the normal component of the particle motion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than the shear component. The phenomenon of interface separation and normal vibrations may thus explain some of the most frustrating problems in earthquake mechanics, e.g., the heat flow paradox, the long-term weakness of major active faults, and anomalousP-wave radiation.  相似文献   
153.
桐城桐山-庐江大化的飞来峰位于早白垩世杨湾组(K_1y)弱变形的紫红色陆相碎屑岩之上,由下古生界的硅化粗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硅质岩组成,岩层强烈碎裂。其中伴生的张裂隙及剪切石香肠指示岩层由南东向北西逆冲。这一飞来峰的形成与郊庐断裂南段平移作用产生的次级逆冲有关。是由此产生的推覆体差异剥蚀的结果,这种次级逆冲推覆作用发生在扬子板块前陆褶冲带的变形之后。  相似文献   
154.
155.
红水河中游地区是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相交叉为基本构造格局。在新构造运动时期,这两组老构造分段复活,将该区分割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块体。 遥感信息与岩相古地理及汞矿化带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震的垭都—紫云深大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并未进入断块。遥感信息与历史震中的时空分布和断块结合分析表明:中强震震中绝大多数分布在断块以外,并以右江断裂带以南的频率为最大,由于这里已远在百公里之外,今后若再发生中强震,经过长途衰减,波及坝址的影响有限。 断块内距坝址15—20公里的巴鱼地区,近期发生过4.6级地震。这是一个处在乐业环状构造长轴转折端前沿,也是逻西活动断裂等多组断裂交叉处,小型环状构造也很发育,构造应力容易在此集中,历史震中与小型环状构造同断裂的交叉点关系密切。影像显示该区是相对孤立的局部地段,小震频繁,应力分阶段释放,不具备孕育强震的条件。 龙滩和岩滩电站坝址周围8公里内无大型或活动断裂通过,亦无两组以上断裂交叉点出现,构造稳定性良好,但应注意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6.
谢原定  张生源 《地震研究》1990,13(4):370-376
本文重点讨论了断裂规模、断裂相交网络和断裂力学的性质对地下水力扩散的影响,及其与诱发地震的关系。指出断裂密集成带的地方,水力扩散大。根据流体流动规律,水力扩散沿断裂方向流体流速大,断裂越长越深,沿断裂方向水力扩散距离就越大。而水力扩散随深度的变化,由于不同深度上岩性变化和应力状态的不同,有的深度上的岩类可能出现扩容而增大水力扩散。因此它并不是随围压的增大而单值地减少。 文章指出断裂的末端和断裂的交汇处是地下水富集的地方,在水富集地方的四周,水力扩散比其它地方要大。另外现代活动的张性和张扭性断裂比压性和压扭性断裂的水力扩散大。文章还提出水沿断裂扩散是水库诱发地震的直接原因。水力扩散大的断裂,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大,规模大而活的断裂诱发地震的震级可能大。  相似文献   
157.
康岚  罗胜富 《湖南地质》1990,9(1):19-27
本文采用大量实际资料,阐述了常德市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第四系及新构造运动的特点论述了常德市不同地段工程地质稳定性的差异,对该市灼规划建设布局和防震、防洪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8.
樊汝培 《湖南地质》1990,9(3):10-12
在湖南衡东县铅锌矿观察到一种似鱼形的断层角砾。利用单个角砾即可指示断层两盘位移方向和断层面产状。作者认为它将为变质岩区矿田构造研究、为钻孔岩心研究和矿山坑道地质研究中确定断层位移方向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59.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有个别正断层型及逆断层型地震;16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中部10-25k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0.
平原地区活断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华林  李家灵 《地震研究》1991,14(2):132-140
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几年来山东省地震局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采用的平原地区活断层研究的方法。几个典型实例证明,这一方法在平原地区活断层研究中是行之有效的,获得了良好的、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同时讨论了与这一方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