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1篇
  免费   990篇
  国内免费   938篇
测绘学   280篇
大气科学   705篇
地球物理   1485篇
地质学   2338篇
海洋学   718篇
天文学   93篇
综合类   418篇
自然地理   159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276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96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221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台湾南湾秋末冬初水螅水母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2001年11月2~3日和12月8~10日在台湾南湾12个测站采集的表层和底层92份浮游动物样品,共鉴定水螅水母18种,其中8种是台湾周围海域的新记录.半口壮丽水母(Aglaura hemistoma)和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为优势种,它们在11月和12月分别占水螅水母类总量的77%和94%以上.南湾水螅水母类的种类数和个体丰度均以12月(17种,3102×10~(-3)个/m~3)明显多于11月(6种,72×10~(-3)个/m~3).在冬季,外海高盐水团是影响水螅水母类分布的主要因素,盐度与水螅水母类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显著,文章还比较了南湾与邻近海区水螅水母类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52.
1997年8月、1998年2~3月和1998年8月,调查分析了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平面、垂直、总日和季节)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各类群具有不同的密集区,并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垂直分布存在6种模式,以标准单峰和弱单峰为主,分布类型的多样化是由于微微型浮游植物固有的垂直分布模式和研究海域复杂的地形及水动力(如跃层等)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丰度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变化现象;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类群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台湾海峡微微型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重要因子,而光辐照度、温盐跃层是影响垂直分布的重要因子,微微型浮游植物不同类群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位移”现象,此与不同类群对温度敏感性不同、对光的利用能力不同以及生存空间的互补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3.
In the highly productive region off central Chile, the structure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lanktonic assemblages, and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changes in this structure are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region, wind-driven upwelling, heating by solar radiation and freshwater inputs are highly seasonal processes, which, together with higher frequency events, can promote changes in the planktonic communities,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layer.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nano- through to micro-planktonic assemblages (2-200 μm) of unicellular organisms (protists) in surface waters (0-30 m) during different hydrographic conditions.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a fixed shelf station off Concepción (COPAS time series Station 18) on eight occasions between September 2003 and August 2004. The nano-plankton flagellate-dominated fraction was numerically important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Maxima in flagellat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ccurred during the upwelling period (November-April samplings) but these maxima appear to be un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water column stratification. The micro-plankton diatom-dominated fraction was usually the largest component in terms of biomas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 diatoms made important numerical contributions during the upwelling period, with maxima in abundance and biomass when water column stability was lowest. The dominant genera and morphotypes in each functional group were found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with maxima in abundance and biomass co-occurring under similar environmental upwelling conditions. The mean ma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s (nitrate and silicate) were relatively high in the top 30 m during both upwelling and non-upwelling periods, and did not explain the maxima in plankton or functional group replacements. The persistence of the dominant taxa in the planktonic assemblages suggests a high degree of flexibility, though probably not at the specific level, to withstand the highly vari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is upwelling area.  相似文献   
54.
台湾海峡的温度逆跃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颜文彬 《台湾海峡》1991,10(4):334-337
本文利用1940~1986年国内外海洋观测资料约3600站次,分析了116°~121°E,21°30′~26°N区域内海水的温度逆跃层,结果表明本海域秋、冬、春季西岸海区出现温度逆跃层,同渤海相比,本区温度逆跃层的上界深度较深,厚度较大强度也较大,文中对该类温度逆跃层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5.
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正常地震动态及危险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柯龙生  林世敏 《台湾海峡》1994,13(2):190-197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化,即:(a)地震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形成条带或空区;(b)断裂活动由多组转为单一,应力场趋向一致;(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5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软质海底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泉 《台湾海峡》1993,12(4):324-334
本文根据1984-1985年4航次底栖生物调查资料,首次全面地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多毛类404种,习见种191种,区系属亚热带性质;平均生物量4.33g/m^2,平均栖息密度68个/m^2;有沿岸性和外洋性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态类型,前者位于沿岸水系常年控制海域,种类多,数量较大,后者位于南部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种类较少;多毛类高数量区与  相似文献   
57.
台湾海峡毛颚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蒋玫  王云龙  徐兆礼 《台湾海峡》2003,22(2):150-154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与台湾海峡西部、东海等邻近海域相比,本区毛颚动物具种数少,数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等特点.它的数量分布状况与闽斯沿岸流、南海西南季风漂流以及黑潮支流在本区运动消长有关。  相似文献   
58.
蔡爱智 《台湾海峡》2002,21(4):496-500,T005,T006
由纯火山岩组成的林进屿位于台湾海峡西部近岸海中,熔岩喷发年代为上新世。这个典型的火山岛自早全新世海进到达这里以后的6-7ka以来,长期处于大风浪冲击的环境而导致海岸纸后退,并在海蚀崖滩上塑造出各种奇形怪状的火山地貌,裸露出一系列小型的古火山喷口群和火山颈。研究林进屿火山岛的地貌成因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尤其将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特别是海峡两岸学术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59.
台湾岛及其邻域地层和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碰撞造山带作为世界上最年青的造山带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地质环境。它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汇处,东北面为东北-近东西走向的琉球沟-弧-盆系,东侧为西北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向南为近南北走向的吕宋岛弧,并与冲绳海槽和马尼拉海沟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从而造就了众多形态复杂、成因各异的区域地层和构造现象。台湾岛自东向西可划分为海岸山脉带、台东纵谷、中央山脉、西部山麓带和沿海平原带五个构造-沉积单元。以台东纵谷为界,两侧在地形地貌、地层组成、岩石性质、重力、磁力等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上均表现为明显不同,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板块构造单元,西侧属于欧亚板块的中国大陆边缘,东侧的海岸山脉带则是北吕宋火山岛弧的向北延伸。  相似文献   
60.
本文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同时期现场深水潜标的流速观测数据,研究了超强台风泰利过境前后台湾东北附近海域流场、位势密度场、位势涡度场以及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强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泰利台风通过改变台湾东北陆坡附近海域的流场、位势密度场,显著地削弱(增强)了西段(东段)陆坡附近的位势涡度梯度,从而使得西段(东段)陆坡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强度显著增强(减弱)。此外,本文还区分了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表层的跨陆坡“上凸型”位势涡度分布与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并认为次表层的跨陆坡“下凹型”位势涡度分布也应作为台湾东北西部陆坡附近“位势涡度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大气中的台风过程对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产生显著影响的关键过程及机制,相关结论可为台湾东北黑潮入侵东海陆架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