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90篇 |
免费 | 2701篇 |
国内免费 | 36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14篇 |
大气科学 | 3672篇 |
地球物理 | 2346篇 |
地质学 | 6752篇 |
海洋学 | 3243篇 |
天文学 | 208篇 |
综合类 | 1101篇 |
自然地理 | 24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5篇 |
2023年 | 701篇 |
2022年 | 815篇 |
2021年 | 908篇 |
2020年 | 641篇 |
2019年 | 803篇 |
2018年 | 530篇 |
2017年 | 606篇 |
2016年 | 597篇 |
2015年 | 674篇 |
2014年 | 885篇 |
2013年 | 812篇 |
2012年 | 917篇 |
2011年 | 885篇 |
2010年 | 865篇 |
2009年 | 878篇 |
2008年 | 852篇 |
2007年 | 763篇 |
2006年 | 692篇 |
2005年 | 675篇 |
2004年 | 572篇 |
2003年 | 610篇 |
2002年 | 584篇 |
2001年 | 611篇 |
2000年 | 471篇 |
1999年 | 378篇 |
1998年 | 360篇 |
1997年 | 367篇 |
1996年 | 357篇 |
1995年 | 337篇 |
1994年 | 315篇 |
1993年 | 257篇 |
1992年 | 312篇 |
1991年 | 251篇 |
1990年 | 235篇 |
1989年 | 200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6篇 |
1964年 | 14篇 |
196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基于主体功能区约束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现状、污染物治理水平、空气质量,特别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目标约束等因素,构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的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等比例分配方法对2015年国家SO2,NOx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分配。分配结果表明:SO2和NOx削减量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较差;削减比例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及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这些地区单位GDP能耗高、工业污染物去除率低、空气质量差;削减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南部一些省份;削减比例较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和南部几个省份,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少,空气质量好于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72.
利用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系统直接同化FY2E红外通道IR1、IR2和WV的辐射资料,并在2011年10月13-14日的华南暴雨个例模拟分析中评估了同化效果。首先对卫星资料进行了稀疏化、偏差订正、下垫面检查、标准差检查、与背景场的偏差检查等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使得观测资料更接近高斯分布。个例模拟结果表明同化FY2E辐射资料产生的分析增量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其中位温、水凝物混合比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IR2、IR1、WV。同化使得观测增量分别从1.9、1.9和1.4 K降低到1.5、1.5和1.0 K。同化WV通道资料的降水预报优于同化IR1或IR2的,在25-和100-mm量级上的ETS评分提高了约0.05。另外同时同化3个通道的资料,其预报结果并不绝对优于单独同化某一通道资料的试验。 相似文献
7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已于2020年7月正式建成并开通, 北斗三号(BDS-3)在旧信号B1I和B3I的基础上, 增加了B1C、B2a新信号. 为了全面评估BDS-3的新信号B1C、B2a的定位性能, 试验了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BDS-3、BDS-2/BDS-3新旧信号的定位性能和BDS系统不同频点与GPS组合定位性能, 对BDS (B1I+B3I、B1C/B2a)+GPS (L1+L2)组合静态PPP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定位性能进行分析, 并与单卫星系统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BDS-3 (B1C/B2a)在East (E)、\lk North (N)、Up (U)方向的定位精度优于1.25cm、0.89cm、1.67cm, BDS-3新旧频点在E、N方向上定位精度与GPS L1/L2在同一水平上, U方向上新频点定位精度高于GPS L1/L2和BDS-3旧频点, 较旧频点定位精度提升了34.2%, 新频点收敛时间25.9min比旧频点提升了12.7%; 相较于BDS、GPS单系统, 组合系统BDS/GPS定位精度和收敛时间有了明显的提高, BDS-3 (B1C/B2a)+GPS在E、N方向上与BDS-3 (B1I/B3I)+GPS定位精度相当, 在U方向上定位精度前者较后者有了明显的提升, 提升了17.2%, 组合系统新频点收敛时间20.1min比旧频点提升了17.6%.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分析铜仁区域短时强降水极端阈值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铜仁区域内10个国家级台站2006—2022年3—11月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分别挑选1 h、2 h、3 h降水极值和次极值进行升序排列,基于第95个百分位的基本方法综合判定阈值,通过常规统计结果判定其分布特征。【结果】1 h降水量≥25 mm、2 h降水量≥40 mm、3 h降水量≥50 mm均可作为铜仁区域短时强降水的阈值。松桃是铜仁市短时强降水的高值中心,江口为次中心。西部5县和东部的万山6月份为短时强降水高发月份;东部松桃、碧江、玉屏7月为高发月份,江口以8月为主。铜仁区域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占总日数的84.4%,且67.3%的短时强降水以单站形式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局地性明显。铜仁发生短时强降水以夜间为主,江口最为明显,短时强降水夜间频数与短时强降水总频数之比达到84.9%,夜间短时强降水量与短时强降水总量之比达到86.5%,短时强降水较降水总量的夜雨性更为明显。【结论】该研究对深入了解铜仁区域短时强降水作了有益的探索,对科学制定强降水“三个叫应”指标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2000年夏季莱州湾主要观测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 2 0 0 0年夏季莱州湾加密大面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浊度、叶绿素、无机氮、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分布特征 ,初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莱州湾盐度值与以前相比有显著升高 ;叶绿素南部的高值区对应于溶解氧的低值区 ,温度的高值区 ;浊度受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 ;无机氮西部浓度高 ,东部浓度低 ,且相差很大 ;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东部与西部海域不同 ,东部为氮限制 ,而西部为磷限制。 相似文献
76.
77.
北斗三号PPP服务在海洋环境调查和海洋工程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评估PPP-B2b信号在海上的服务性能,利用船载北斗三号接收机采集到的PPP-B2b信号改正数,评估了PPP-B2b信号的轨道和钟差精度,并开展了海上PPP定位试验。研究显示,PPP-B2b改正数对不同轨道卫星改正精度不同,修正后的轨道R、A、C、钟差精度最高可达0.35 m、0.32 m、0.43 m、1.14 ns;不同GEO卫星的改正数精度不同,修正后的轨道R、A、C、钟差精度最高可达0.46 m、0.33 m、0.38 m、3.05 ns;北斗三号海上PPP的首次收敛时间为32.5 min,稳定后N、E、U精度达到0.058 m、0.069 m、0.114 m。结果表明,北斗三号MEO卫星的改正效果整体优于IGSO卫星,C61卫星播发的改正数精度整体优于C59,PPP服务在收敛稳定后能够满足海洋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78.
以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乐东区气田水样品水化学常规分析为切入点,利用气田水矿化度、水型、钠氯系数(变质系数)、脱硫系数,氯镁系数等参数,深入分析了两区气田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水化学组合参数特征,并判识对比了两区气藏封闭程度及其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重点剖析了两区气田水分布规律及成因控制因素,探讨了两区气田水与天然气运聚成藏之间的成因联系。强调指出,两区气田水具有相似的形成演化特征,天然气保存条件好,但对比两区气田水的水化学组合参数,乐东区天然气保存条件稍差于东方区;东方区气田水以NaHCO3水型占绝对优势,其分布规律与断裂系统存在密切联系。该区水文地质开启程度差,气藏盖层封闭性好,有利于天然气富集成藏。乐东区气田水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但相对东方区稍差。两区气田水具分区分块分布规律,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及其伴生热流体活动对气田水成因及分布规律与天然气运聚成藏等均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9.
建筑垃圾是城市市政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堆填处理可能造成场地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传统观念认为,建筑垃圾中多为惰性或无害成分,对地下水影响有限,缺乏关于建筑垃圾堆填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研究。选取2处建筑垃圾堆填场地,通过对场地周围地下水采样分析,得到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识别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从而定量评价建筑垃圾填埋对周边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填埋会显著影响周边区域地下水组分的浓度和质量,尤其是TDS、TH、Ca2+、SO42-等组分显著受到影响,填埋时间越长、填埋体量越大,影响程度越深。两场地区域范围内Na+、Ca2+、Mg2+、SO42-和TDS 5个组分或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变化趋势较一致,均表现为垃圾填埋场附近沿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点位浓度较高,其他点位浓度较低,验证了建筑垃圾填埋对区域地下水质量的影响。PMF来源解析确定两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有建筑垃圾填埋、岩石风化溶解、水岩相互作用和农业活动,在场地一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29.2%、21.6%、24.2%和15.1%,在场地二贡献占比分别为15.6%、23.2%、28.4%和18.2%。两场地周围地下水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深,人为污染源正在成为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