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78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华南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拟合15°-30°内的长周期P波走时及波形资料,得到了华南地区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模型SC.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的上地幔内无低速层存在,在405km和660km深度处仃一级间断面存在,速度跳跃分别为5.7%和4.6%.通过与欧洲西部上地幔模型K8,欧洲西北部上地幔模型S8和西藏地区上地幔模型QX8比较,我们发现各个构造区P波速度的过渡区是一致,但间断面的绝对深度不一样.  相似文献   
332.
本文全时域扫描了辽宁地区70年代以来的前兆资料,提取异常,统计地给各异常加权,运用模糊综合方法算出本区前兆异常模糊综合值,并归一化,结合该区的强震事件,给出了辽宁地区强震危险性的前兆异常模糊综合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333.
介绍了将InSAR用于检测地表形变(地壳形变和火山形变)和地震研究取得的成果与相关问题,以及它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4.
本文介绍一套适合于广东省地震局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评奖方法是当前较合理可行的评奖办法。  相似文献   
335.
利用ERS-1/2雷达卫星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西藏崩错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得到的ERS-1/2DEM在反映微地貌特征时明显优于中国1/25万DEM和2004年美国公布的90m分辨率的SRTMDEM。基于ERS-1/2DEM对崩错断层带进行地貌分析发现:在崩错断层带和蓬错断层带的交接部位地貌特征复杂,一类似于蓬错断层带的构造地貌穿过了崩错断层带上达孜-打沙断层,在这一位置达孜-打沙断层切过冲沟,表明达孜-打沙断层的这个段落在近期内活动过,同时被达孜-打沙断层切穿的冲沟切断了那卡-纳堆多断层,说明那卡-纳堆多断层比达孜-打沙断层形成时间要早  相似文献   
336.

如何使用古地震序列数据评估数值模拟得到的长期人工地震目录的准确度是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开发了计算人工地震目录与古地震序列匹配度的平均绝对误差法和余弦相似度法,并将其应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获得了与该地区古地震序列数据匹配较好的人工地震目录.基于匹配较好的目录,本文还计算了海原断裂及香山天景山断裂发生大地震后,大地震在区域四条主要断裂的迁移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以上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评估人工地震目录与古地震序列的匹配度;(2)与未进行匹配的人工地震目录的迁移概率计算结果比较,通过古地震数据匹配的人工地震目录的计算结果更优,即更接近于基于古地震数据计算的地震迁移概率;(3)当大地震在海原断裂上发生后,海原断裂再次发生大地震的概率最大,约为47%,其次是香山天景山断裂,约为23%~27%.本文对评估基于动力学数值模型产生的长期人工合成地震目录的准确度做出了调查与探索,为区域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37.
各向同性薄层反射理论地震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各向同性介质假设下,计算了薄层顶、底反射P波和PS波的理论地震图.理论模拟发现薄层的反射P波与PS波是一复合波,包括层内的多次透射和反射转换波型,且具有类似单一界面反射的、脉冲式的波形特征.两类薄层反射整体振幅随着薄层厚度的降低而缩小;在地震子波主频40 Hz条件下,2 m左右厚度的薄层反射相比单一界面反射具有等同的振幅水平.1 m以下极薄层仅有弱反射甚至无反射;薄层反射复合波振幅与炮检距的关系依然成立,但不惟一;单界面反射AVO原理、方法不适用于薄层反射解释与反演.  相似文献   
338.
Singapore and Kuala Lumpur, the capital of Malaysia, may well represent the classic examples of area with low seismic hazard but with high consequence. Both cities are located in a low-seismicity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 where active seismic sources are located more than 300 km away. Seismic designs have not been implemented in this seemingly low-hazard region though distant earthquakes in Sumatra had frequently shaken high-rise structures in the two cities. Sever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the seismic hazards of Singapore and the Malay Peninsula. The present research particularly addresses issues in deriving a new set of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and response spectral acceleration (RSA) for the Sumatran-subduction earthquakes. To be relevant for the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remote metropolises, the derived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cover a long distance range from 150 to 1500 km.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are derived using synthetic seismograms that account for source and path effects. The uncertainties in rupture parameters, such as stress drop, strike, dip and rake angles, have been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tectonic settings as well as the ruptures of previous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potential of the Sumatran subduction zone are high in the region from 2°N to 5°S as there has been no recurrence of great thrust events since 1861. A large event with Mw greater than 7.8 in this particular subduction zone may be capable of generating destructive ground motions in Singapore and Kuala Lumpur, even at a distance of 700 km.  相似文献   
339.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海面风场,对于研究沿岸海域大气海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应用CMOD地球物理模型直接反演风速受先验风向误差影响较大,30°的风向误差可导致高达40%的风速误差.变分方法考虑了雷达观测值及背景风场的不确定性,能够较好地降低先验风向对反演风速的影响.但不同的观测误差或地球物理模型选择会形成不同的变分方案,使得反演风场存在差异.本文基于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及NDBC浮标数据,对不同变分方案进行了系统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当观测误差选取常值0.1 dB、地球物理模型选取CMOD7时,反演风速均方根误差为1.11 m·s-1,总体最小;但在特定风速区间内,其他变分方案能获得相对更好的反演精度;各变分方案反演风速精度均显著高于背景风速及CMOD直接反演风速精度,但反演风向相对背景风向没有明显改善.试验结果可为变分方法在不同应用需求下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0.
本文通过分析陆地实测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海洋船载测量空间重力异常数据、卫星测高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数据、EGM2008地球重力模型数据等多种来源数据的性质和精度,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了编制1:500万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图的数据使用方案和技术方法.在地形较为平坦、实测数据分布均匀的陆区,使用实测数据,在地形复杂,实测数据稀少以及没有实测数据的陆区或岛屿,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反推空间异常的方法合成平均空间重力数据,西藏地区的数据对比实验证明合成平均空间重力异常数据是一种有效的数据补充.利用三观测列方差分解法在南海地区对船载测量空间重力数据和美国SS系列及丹麦DNSC08GRA卫星重力数据进行了方差分解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卫星测高重力数据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数据精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海区空间重力数据使用原则是在船载重力测量数据校准下,全面使用卫星测高重力数据进行编图.海陆过渡区的异常处理应以EGM2008地球重力模型重力场为基准参考场,实现海陆异常平缓过渡,无缝连接.对中国海陆空间重力异常场进行了小波变换处理,对空间重力异常场进行了解读,勾画出三横四竖的一级重力梯级带及其所围限的8个一级重力异常区,并划分了二级重力异常区和梯级带,为块体构造学体系中大地构造格架的建立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