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探地雷达在探测玉树走滑断裂带活动性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地雷达具有快速、检测范围广、探测深度深、分辨率高及对地表环境无破坏等特点,在活动断层探测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在简要介绍玉树走滑断裂带活动性的基础上,选择高分辨率的探地雷达对隆宝、昔日达和盘琼沟处断裂带附近的活动断层进行探测。采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建立活动断层的数值模型对其雷达波响应特征进行模拟,分析断层在探地雷达剖面上的反射波特征。根据断层的反射波特征解译探地雷达图像,判断断层的位置、走向及空间展布。结合探槽开挖对比,探地雷达图像的解译结果与探槽开挖后的断裂带剖面展示的断层活动性质基本一致。根据隆宝、昔日达和盘琼沟处的探地雷达图像与探槽剖面上断层反射波特征的对比研究,解译了玉树地震震中位置探地雷达剖面上的断层展布。研究表明,探地雷达是一种快速探测活动断层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地表破裂不明显的区域,不仅可以准确地判断断层的位置、走向及空间展布,还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地下岩层的层位信息及探槽断面之外的地表下图像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以后运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高光谱和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在铀矿地质勘查中具有重要作用,遥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新方法研究则是各种铀成矿要素光谱信息和空间特征识别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基于曲波变换技术,开发了卫星高光谱数据(Hyperion)和高空间分辨率(SPOT5)的影像融合方法,融合影像在数据噪声消除、信息增强与信息提取方面应用效果显著;利用离散小波变换技术,高精度提取了主要铀成矿要素的光谱参数,建立了典型四价和六价铀矿物的光谱识别谱系。另外,通过钻孔岩心和探槽工程的高光谱编录、地质编录和物探编录,建立了典型蚀变带的物谱关系模型,重点分析了赤铁矿化蚀变(Fe3+)光谱特征与铀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上述遥感数据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在桃山地区铀矿地质勘查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3.
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锰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依据地层学的对比研究,云南格学、贵州水城——纳雍和遵义的锰矿均产于中二叠统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带的茅口组第二段,它们在同一成矿地质背景下,其矿床地质特征相似,物质来源相同,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可比性。该区(带)的锰矿,主要受被动大陆边缘强烈拉张及同生沉积断裂作用,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带和基性火山喷发活动,以及硅灰泥锰矿组合等条件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04.
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是研究准噶尔洋盆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新发现的双峰式火山岩为开展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载体,对其物质组成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 Pb年代学等进行研究,判别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环境,对恢复造山带大地构造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获得如下认识:该套双峰式火山岩为碱性玄武岩-钙碱性流纹岩组合,流纹岩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4318±23) Ma;玄武岩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部分熔融,流纹岩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早志留世弧后盆地初始演化阶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在早古生代存在完整的沟-弧-盆体系。  相似文献   
105.
南海东部的板块汇聚带是了解南海和菲律宾海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针对这一区域地壳运动的研究,获得了该区内微块体的现时地壳运动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俯冲板片形态和震源机制资料提出了该区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块汇聚作用特征.研究发现:晚中新世晚期,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在南、北部的西向运动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位于中间区域的吕宋岛北部则由于其西侧相对自由而继续往NW方向运动.该过程中,菲律宾大断裂等汇聚带内部的走滑断裂对于协调不同块体之间的地壳运动速度差异有着重要作用.受南、北阻挡的影响,中间部分的西向运动速率呈现出中间大(吕宋岛北部)两端小的特征.因而北吕宋西侧的马尼拉海沟也以相对于南部更快的速率不断向NW迁移.然而俯冲的南海岩石圈受其下方SE向地幔流的影响,未能发生相应的俯冲板片后撤,而是在两板块之间的直接接触面形成强烈推挤并发生反向弯曲.结合这一板块作用特征认为,马尼拉海沟现今的构造形迹是在上述背景下北段多次向NW方向变迁形成的,而双火山弧的形成则主要是由菲律宾海板块在吕宋岛弧南、北部的西向运动速率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6.
工程开挖的结构效应与防治对策──以兰州西郊滑坡为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开挖引起的滑坡作用不仅取决于斜坡带本身的地质结构,更取决于工程开挖与斜坡地质结构相互作用,因此科学地工程开挖可以避免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2001年7月1日发生在兰州西郊白垩系砂岩顺层山坡上天然气长输管道管沟深开挖引起的岩层滑动和由此造成的兰州市煤气管道大变形问题为例,揭示了层间剪切带的工程开挖效应和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此类地质灾害教训。  相似文献   
107.
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出露的巽他陆架植被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利用巽他陆架区域现有末次冰期的碳同位素和植物孢粉记录进行了古植被重建。与全新世相比,末次冰期时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向赤道方向收缩,呈现不均匀的带状分布,而远离赤道的区域草本植物扩张。赤道辐合带的向南移动和热带太平洋的类El Niño状态导致的巽他陆架区域整体降水减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山地在冰期植被垂直分布结构的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湿而冷的区域,山地雨林向下扩展;而在干而冷的区域,山地扮演着雨林避难所的角色。巽他陆架古植被重建工作仍面临着隐域性植被、植被指标局限性等难点。  相似文献   
108.
The bottom currents in the Challenger Deep, the deepest in the world, were measured with super-deep current meters moored at 11°22′ N and 142°35′ E, where the depth is 10915 m. Three current meters were set at 9687 m, 10489 m and 10890 m at the station in the center of the Challenger Deep for 442 days from 1 August 1995 to 16 October 1996. Although rotor revolutions in 60 minutes of recording interval were zero for 37.5% of the time, the maximum current at the deepest layer of 10890 m was 8.1 cm s−1, being composed of tidal currents, inertia motion and long period variations. Two current meters were set at 6608 m and 7009 m at a station 24.9 km north of the center for 443 days from 31 July 1995 to 16 October 1996, and two current meters at 6214 m and 6615 m at a station 40.9 km south of the center for 441 days from 2 August 1995 to 16 October 1996. The mean flow at 7009 m depth at the northern station was 0.7 cm s−1 to 240°T, and that at 6615 m depth at the southern station was 0.5 cm s−1 to 267°T. A westward mean flow prevailed at the stations, and no cyclonic circulation with mean flows of the opposite directions was observed in the Mariana Trench at a longitude of 142°35′ E. Power spectra of daily mean currents showed three spectral peaks at periods of 100 days, 28–32 days and 14–15 days. The peak at 100 day period was common to the power spectra.  相似文献   
109.
The second order long waves of the mean water free surface displacement induced by the wave groups over a tren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incident wave groups are supposed to be superposed by 2 linear waves with different amplitudes, phases and slightly different frequencies.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formulas and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13.2ka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600a左右趋于稳定,在末次冰期,南沙群岛海区水体封闭,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低,13.2-10kaB.P,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至10kaB.P.南沙群岛海区进入全新世,水体交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沉积物中生源物质显著上升,陆源物质明显减少,碳酸盐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