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8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730篇
海洋学   28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61.
662.
The sediments of the modern Huanghe River subaqueous delta are easily to generate settlement and lead to topography change which is due to fast deposition rate, high void ratio, moisture content and compressibility. The sediment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topography change in the northern modern Huanghe River subaqueous delta are studied based on drilling data, laboratory experiment results, and water depth measurements of different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f drill holes in the study area is between 1.17 and 3.21 m, and mean settlement of unit depth is between 2.30 and 5.30 cm/m based on the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 and Plaxis numerical model. The final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obtained by Plaxis numerical model is small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on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theory,and the difference is 3.4%–39.9% between the method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to the topographical change is at 20.2%–86.6%, and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different contribution rates. In the erosion area, the actual erosion depth caused by hydrodynamics is lower than the changes of measured water depth, however, the actual deposition amount caused by hydrodynamics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changes of water depth obtained by measured data in the equilibrium and deposition areas.  相似文献   
663.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0年79月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结果,运用F lem ing的三角图式对沉积环境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结构、地形和水动力条件,探讨了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划分为废弃三角洲滨海区、现行河口区和莱州湾滨海区三个沉积环境。对于废弃三角洲沉积区,在早期废弃的湾湾沟海区风浪作用为主,沉积物普遍较粗,抗冲能力较强;废弃不久的飞雁滩海区在波流联合作用下,沉积物粒径由岸向海变细,大致在-5-6m水深处存在一明显的界限,该水深以浅砂含量较高;而该水深以深以粉砂和粘土为主,砂含量较低。现行河口区,由于沙嘴前方强潮流带的作用,沉积物粒径由岸向海表现为粗—细—粗的演变趋势。在莱州湾海区,由于潮流场的影响,以广利河河口为界,以北粒径较细,而以南则较粗。   相似文献   
664.
665.
本文利用一个二维的水动力学和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式,对河床演变和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动力模式包括水流方程、悬沙输送方程和底床变化(含推移质运动)方程。数值积分格式采用IAP平方守恒格式和分解算法,使计算既省时又长期稳定。对一个理想的河湖区域进行了长达50年的数值积分。模拟结果肯定了曾庆存等以前得到的主要结论,并得到一些新的结论。研究表明:泥沙首先在河流入口处沉积,并逐渐向下游推进和向河槽两边延伸;随着泥沙的沉积,底床逐渐升高,在河槽中形成了一个沙岛;在沙岛上游,原河槽中沉积的泥沙又被冲刷,重新出现深河道;数值积分50年后,人口处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冲积扇(水下三角洲),并不断向下游扩展,三角洲(包括沙岛)的前缘十分陡峭;由于泥沙的沉积,河床抬升,水深变小,水流速度场在整个堆积扇上明显增大,并在三角洲前缘出现明显的绕岛环流和河流分叉现象。模拟结果还表明,在漫滩区泥沙只淤不冲,而在河槽中既有淤积又有冲刷。此外,由于泥沙的淤积,使得湖型水库的水流入口处(库尾)水位明显抬高(即所谓“翘尾巴”现象)。这些结果在定性上与有关湖泊型水库淤积的观测事实是相当符合的。  相似文献   
666.
陕西榆林延安组湖滨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中决口扇三角洲具如下特点:(1)发育在湖滨下三角洲平原的分流间地区;(2)平面上垂直主分流河道向外呈扇形或朵叶状;(3)剖面上呈透镜状夹在两个煤分层之间;(4)前三角洲沉积的厚度小,前缘中植物碎屑含量高;(5)发育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万年。决口扇三角洲沉积体间的排列关系受控于压实沉降作用,不同的排列形式导致煤层出现叠瓦状分叉和环状分叉。  相似文献   
667.
分析黄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不同时期泥沙沉积速率和水沙条件变化,发现来沙输沙率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随输沙率增加三角洲泥沙沉积速率增大.来水流量和来沙粒度组成变化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不明显.还发现来水含沙量与三角洲泥沙淤积占来沙的比例(沉积比)之间为双值关系,在某一含沙量时沉积比达最大值.对比显示,在河口河道畅通,沙嘴突出时期,三角洲泥沙沉积比反而比河口改道初期大,意味着集中水流入海可能降低海流带走泥沙的比例.另外,根据前三角洲的地形测量资料分析发现,进入远海的泥沙随距离增加呈指数递减.对黄河口这些独特的泥沙扩散规律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68.
三角洲顶点城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将三角洲顶点这一流域地貌学中的概念引入经济地理研究之中,认为在三角洲经济区顶点区域产生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三角洲的顶点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存在具有广泛性,通过对长江、珠江和韩江三角洲以及国外若干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实证分析,总结出顶点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关系。顶点城市对应于三角洲顶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它与港口城市组成的双核结构是带动区域经济的强大发展轴,在流域空间结构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主要意叉体现在其作为流域下游交通汇聚点的枢纽位置上。  相似文献   
669.
长江来沙锐减与海岸滩涂资源的危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明  杨世伦  李鹏  刘哲  戴仕宝  郜昂  张经 《地理学报》2006,61(3):282-288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951~2004年大通站系列水、沙和流域降水资料进行周期性和趋势性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海图进行滩涂面积计算和冲淤剖面分析,并于2002年5月~2005年7月在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南汇岸段进行逐日潮滩高程测量,以进行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滩面冲淤的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气候变化导致流域平均降水量以及大通径流量和输沙率存在2~3年和8~9年的波动周期 (P < 0.05),但大通输沙率从1960年代末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P< 0.001),三峡工程运行后的2003年 (6月开始蓄水) 和2004年连续2年创历史新低,流域水库的修建是导致这一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长江来沙量的锐减正在导致三角洲前缘滩涂从淤涨向侵蚀转化。预测认为:流域人类活动还将继续导致长江入海泥沙量的下降,今后几十年的大通输沙率将从目前的 1.5×108 ~2×108 t/a下降到1×108 t/a左右;泛长江三角洲海岸滩涂资源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70.
An analysis of the vast wetland of the Sudd swamps in southern Sudan was designed to assess and describe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morphology and hydrology. Findings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e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ground slopes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n spill and flooding of the seasonally flooded grasslands. Through bathymetric surveys and analysis of Landsat images, depth profiles and cross‐sectional depth and flow distributions were established. Data from remote sensing, field survey and historical sources were correlated and correction factors established; the SRTM was found to be partly unsuitable for further assessments. Further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udd's inland delta as well as the question of spill into the Bahr el Ghazal basin.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