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2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56篇
地质学   774篇
海洋学   201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南贝尔凹陷位于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为中生代断陷盆地内小断陷.该凹陷具有断陷结构简单、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形成了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的特点.铜钵庙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南屯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水下扇砂体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在东次凹北洼槽南一段Ⅱ油组构造和沉积匹配较好的区域形成构造和岩性控制的岩性一...  相似文献   
602.
黄土构造节理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03.
In the Raposos orogenic gold deposit, hosted by banded iron-formation (BIF) of the Archean Rio das Velhas greenstone belt, the hanging wall rocks to BIF are hydrothermally-altered ultramafic schists, whereas metamafic rocks and their hydrothermal schistose products represent the footwall. Planar and linear structures at the Raposos deposit define three ductile to brittle deformational events (D1, D2 and D3). A fourth group of structures involve spaced cleavage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a brittle phase of D3. The orebodies constitute sulfide-bearing D1-related shear zones of BIF in association with quartz veins, and result from the sulfidation of magnetite and/or siderite. Pyrrhotite is the main sulfide mineral, followed by lesser arsenopyrite and pyrite. At level 28,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he mafic and ultramafic wall rocks enveloping BIF define a gross zonal pattern surrounding the ore zones. Metabasalt comprises albite, epidote, actinolite and lesser Mg/Fe–chlorite, calcite and quartz. The incipient stage includes the chlorite and chlorite-muscovite alteration zone. The least-altered ultramafic schist contains Cr-bearing Mg-chlorite, actinolite and talc, with subordinate calcite. The incipient alteration stage is subdivided into the talc–chlorite and chlorite–carbonate zone. For both mafic and ultramafic wall rocks, the carbonate–albite and carbonate–muscovite zones represent the advanced alteration stage.Rare earth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of metabasalt and its alteration products suggest a tholeiitic protolith for this wall rock. In the case of the ultramafic schists, the precursor may have been peridotitic komatiite. The Eu anomaly of the Raposos BIF suggests that it was formed proximal to an exhalative hydrothermal source on the ocean floor. The ore fluid composition is inferred by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reactions, indicating it to having been H2O-rich containing CO2 + Na+ and S. Since the distal alteration halos are dominated by hydrated silicate phases (mainly chlorite), with minor carbonates, fixation of H2O is indicated. The CO2 is consumed to form carbonates in the intermediate alteration stage, in halos around the chlorite-dominated zon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variations in the H2O to CO2-ratio of the sulfur-bearing, aqueous-carbonic ore fluid, which interacted at varying fluid to rock ratios with progression of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相似文献   
604.
滇中小江走滑剪切带晚新生代挤压变形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二七 Burc.  BC 《地质科学》1995,30(3):209-219
对滇中小江走滑剪切带中的挤压变形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尽管这些变形多发生于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岩中,其形成时代却可能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和小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有成因关系,并导致了走滑位移量的衰减。昆阳群的隆起可能主要是第四纪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5.
辽西豆荚状铬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江海  牛向龙等 《岩石学报》2002,18(2):187-192,T001,T002
在辽西建平新太古代变质基底构造混杂带内首次识别出豆荚状铬铁矿。铬铁矿石显示特征的豆荚状构造、褶皱条带、透镜构造、豆状构造、拉长网孔构造等,它们可以与蛇绿岩内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进行对比。依据同位素年龄制约,辽西豆英状铬铁矿形成于2.50Ga前后。结合该区已报道的新太古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大洋拉斑玄武岩成分特点、并广泛发育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可以认为辽西地区新太古代期间曾发生大规模的板块俯冲及碰撞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06.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关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是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依据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中已为人们认识的规律为原理;依靠计算机先进的综合处理系统;以固体地球科学资料为基础所构建的地质模型为实验研究本体。因而,地质构造变形数值模拟是采用数学物理方法对相关地质学问题的科学描述,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实验方法,对所描述的相关地质学过程进行定量化求解。由于数值模拟可以综合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和模拟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地质模型,为定量化地解决一些复杂的地质学问题,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方法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地学界从采用了多年的传统的描述性研究方法向科学的定量化研究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607.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盆地三层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陆壳与洋壳之上的大陆边缘记录了大陆裂解-大洋打开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场所.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盆地表现为裂陷期盆地、裂后拗陷期盆地及裂后洋盆沉降期盆地3层结构.裂陷期盆地表现为一系列地堑及半地堑结构,拗陷盆地表现为中间厚两侧薄的“碟形”盆地特征,裂后拗陷期盆地表现为大陆坡局部加厚,向南海洋盆方向厚度逐渐减薄的“挠曲”盆地形态.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过程,盆地表现出不同的动力学机制.裂陷期盆地受地幔物质上涌影响表现为水平伸展作用为主,盆地内普遍发育伸展构造样式,裂后拗陷期盆地表现为区域均匀沉降特征.而裂后洋盆沉积期受南海强烈沉降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向南海洋盆倾斜特征.大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构造格局主要形成于裂后洋盆沉降期.南海及其北部盆地下伏地幔物质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盆地内的3层结构的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08.
为满足某电厂供水需求,需在某水库进行岸边取水工程(含取水竖井、引水隧道、引水明渠3部分)施工。通过短段掘砌逆作工艺,井筒壁溶洞导水并将导出的水作为水源的一部分,实现了井筒干封底,顺利完成井筒施工;采用顶管技术+管顶注浆技术在破碎岩体、涌水量较大地层成功完成引水隧道施工;通过岩塞爆破成功实现引水隧道和水库的连接;通过船载冲击成槽技术,实现了引水明渠的施工。  相似文献   
609.
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坡折带是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的影响,构造坡折带和油气资源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首次把“构造坡折带”概念引入到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中,认为:构造坡折带是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和赋存的重要构造单元。论文从海底坡降、断层发育以及温压场环境等角度讨论了构造坡折带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控制作用,发现BSR发育位置的海底坡降一般在10×10-2~30×10-2之间;利用论文中设计的相对构造强度的算法计算了南海北部陆坡D区的相对构造强度,发现相对构造强度的次高值区有利于水合物赋存;根据高分辨率地震数据计算的构造坡折带的温压场环境,发现构造坡折带中连续变化的温压场环境能够使游离气运移到适宜的温压场中并形成水合物。在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10.
考虑地下水、注浆及衬砌影响的深埋隧洞弹塑性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深埋隧洞,地下水-围岩-注浆圈-衬砌共同形成了一个水压平衡体系,传统的隧洞应力与塑性区计算方法均未同时考虑上述4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以深埋隧洞为研究对象,将围岩、注浆圈、衬砌视为均质各向同性连续弹塑性介质,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及摩尔-库仑屈服准则,推导了4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深埋隧洞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弹塑性解与塑性区计算公式;利用Matlab编制程序对某隧洞工程进行了计算,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指出了传统计算方法的缺陷;讨论了注浆参数对塑性区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最优注浆圈厚度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