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73篇
  免费   7920篇
  国内免费   10044篇
测绘学   3623篇
大气科学   5674篇
地球物理   8574篇
地质学   25200篇
海洋学   4693篇
天文学   3444篇
综合类   3417篇
自然地理   6712篇
  2024年   208篇
  2023年   545篇
  2022年   1426篇
  2021年   1639篇
  2020年   1582篇
  2019年   2035篇
  2018年   1503篇
  2017年   1767篇
  2016年   1805篇
  2015年   2006篇
  2014年   2532篇
  2013年   2535篇
  2012年   2713篇
  2011年   2829篇
  2010年   2472篇
  2009年   3023篇
  2008年   2939篇
  2007年   3040篇
  2006年   3016篇
  2005年   2841篇
  2004年   2429篇
  2003年   2294篇
  2002年   1947篇
  2001年   1802篇
  2000年   1766篇
  1999年   1560篇
  1998年   1354篇
  1997年   1017篇
  1996年   864篇
  1995年   743篇
  1994年   670篇
  1993年   603篇
  1992年   422篇
  1991年   364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165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28篇
  1977年   29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运动及变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利用2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以位移代替围压作为边界约束力,研究青藏东北缘现今块体划分及其运动变形。根据该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以GPS点测量位移作为模拟结果约束点,得出了较合理的块体划分模型和随时间演化的主应变分布图,并把应变高值区与近几年来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作对比,得出了研究区内地震危险性可能较大的区域。另外,对模拟的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的边缘带断裂左旋运动做了大概计算。  相似文献   
12.
评述了卫星重力大地测量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地球科学的重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物理构造与海洋动力学,以及大陆,冰川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改善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精度和空间解析度)是非常重要的。IUGG等国际组织对此已经强调了很多年。最近,由德国的GFZ(GeoForschungsZentrum),美国的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tration)以及欧洲宇航局ESA(European Space Agency)开发研制了最先进的地球监测技术-SST(Satellite-to-Sateilite Tracking)。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现有的GPS连续追踪新发射低轨道卫星,并由低轨道卫星对地球重力场作精密观测。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有3颗:GHAMP(Challenging Mini-Satellite Payload for Geophysical Research an Application)已经于2000年发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rt)定于2002年发射;GOCE(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ulation Explorer)计划2004年发射,它们可以统称为重力卫星。载有SST技术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空间解析度的全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模型,加强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理解并为海洋和气象研究提供更好地参考。上述3个重力卫星工作在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谱内,它们有不同的科学应用,仅有一小部分重合。所以,就应用而言它们是完全互补的。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将是广泛的,特别对于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它们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其意义不亚于GP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favorable factors of utilizing the ports and the railways in Northeast China for the Asia-Europe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It will be more beneficial to Dalian Port and HaDa (Harbin-Dalian) and Binzhou (Harbin-Manzhouli) railways in Northeast China to the Siberia railway in Russia than 1) to other por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ilways in China, 2) to the Nakhodka Port in Russia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ilways and 3) to the Chongjin Port in North Korea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ilways.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to adopt the ports and the railways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in China for the land bridg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CHANGE OF NUTRIENT IMPORT AND EXPORT IN PROCESS OF RAINFALL IN AILAO MOUNTAIN OF YUNNAN PROVINCEGanJianmin(甘健民);XueJingyi(薛敬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GDJ跟踪打印经纬仪在人造卫星的观测中如何应用计算机对多圈卫星的目视观测资料进行实时采集、处理等工作过程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速滑坡问题是当前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诸如滑体高速滑动所对应的时空界限、滑体滑动过程所产生的热效应以及空气浮托力等高速滑坡产生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古生教授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举行代表大会和学术年会中国古竽物学会微体古物学分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分暨第六次不术年会于1996年1月24日到30日在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地质、石油、煤炭的和产、科研和大学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和学术研讨。大会共...  相似文献   
19.
The elm decline of 5000 14C yr ago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discussed phenomenon in post‐glacial vegetation history. This pan‐European reduction of elm populations, echoed in the decimation of elmwoods in Europ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attracted a series of interrelated hypotheses involving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y, disease and soil deterioration. The elm bark beetle (Scolytus scolytus L.)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disease explanations. We present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beetle over a prolonged period (ca. 7950–4910 yr BP [8800–5660 cal. yr BP]) from a lowland raised mire deposit in northeast Scotland, with its final appearance at this site, and the first and only appearance in another mire of a single scolytid find, around the time of the elm decline. The subfossil S. scolytus finds are not only the first from Scotland, but they also represent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equence of finds anywhere.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