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8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380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378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11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4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In this paper an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model with spatial dominance is developed. The usual assumption in spatial theory is that decision makers are influenced not just by the size of a destination or distance but by these two factors in combination, that is, spatial dominance. Decision-makers will have more knowledge about, and clearly perceive destinations that exert the greatest amount of spatial dominance on their origins, just as they would primate cities. Thus destinations are ranked in terms of the spatial dominance calculated for each destination.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the model utilizes state-to-state migration flow data for the US. Calibration results compare favourably with the traditional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model and the production constrained gravity model. Received: 7 October 1999/Accepted: 15 June 2000  相似文献   
122.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demonstrates a general approach to solving spatial dynamic models in continuous space and continuous time that characterize the behaviour of intertemporally and interspatially optimizing agents and estimating from discrete data the parameters of such models. The approach involves the use of a projection method to solve the models and a quasi-Newton algorithm to update quasi-FIML parameter estimates. Received: 26 July 2000 / Accepted: 31 January 2001  相似文献   
12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平均状况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利用中国北京等 41个甲种日射站 1 979~ 1 990年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 ,配合同期 TOMS version - 7臭氧观测资料 ,反演了 41个站逐年、逐月 0 .75μm大气气溶胶的平均光学厚度值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据此分析了 1 2 a来中国大气气溶胶的变化和时空平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 AOD的多年平均分布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向四周减少 ,南疆盆地和长江中游武汉附近为另两个大值中心 ;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山东半岛以及广东沿海等 ,AOD值亦较大 ;而东北大部、西北大部、云南和福建沿海等地 AOD较小。AOD各月平均分布有所不同。中国绝大部分地区春季 AOD值最大 ,最小值则各地不同。 1 979~ 1 990年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西部、贵州北部、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山东半岛和南疆盆地西部等 ,AOD呈增长趋势。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大部、云贵高原和广西西部以及华东沿海等地 AOD呈减小势态。中国地区 AOD的季节变化曲线大体可分为单峰、一峰一谷、两峰一谷和多峰等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4.
A simple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is done on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data from a number ofmeteorological towers separated by distances between roughly 1 and 100 kilometres. The analysis is done in the context of expected model error in wind energy calculations. The study first uses single point statistics to show the evolution of mean values with time. It is shown that strong seasonal signals are present and that stable means are achieved only after averaging periods of a year or more. The study then uses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 to show that significant amounts of spectral energy reside in modes with periods of a few days to less than a day. Frequency dependent cross correlation values are then derived and used to show how correlation between towers diminishes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is diminished correlation is show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ross-correlation phase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istance between towers. Error in wind energy estimates are shown to be strongly related to correlation and therefore distance over which the prediction is made. In summary, much of the inaccuracy in modelling flow in the context of wind energy calculations is due to a lack of scal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deterministic part of the flow, which is well modelled, and that part of the flow that is stochastic at the length and time scales modelled.  相似文献   
125.
MAPINFO下城市地下管网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在MAPINFO平台上如何实现管网空间位置分析、拓扑分析、缓冲区分析以及最短路径及事故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思路和算法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并用实际探测的管线数据进行功能模拟,模拟后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6.
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王秀红 《地理科学》2001,21(1):19-23
主要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对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概括,进而探讨了在不同自然和人因素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的累积状况与稳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7.
地图数据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地图数据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提高地图空间查询效率这一难题,从多种地图索引方法中选择了R+_树索引方法,实现了R+_树索引的算法,最后给出了一个包括地图数据存储和索引、查询功能的地图数据库实例。  相似文献   
128.
利用TM影像分析潮河与密云水库入库口处泥沙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流携带的泥沙进入水库后 ,由于河流水体与水库水体的共同作用而在河口区产生沉降。理论上水体中的泥沙含量是与距入库口处的空间距离相关的。并且 ,根据实验与模拟的结果 ,在可见光的任一波段内 ,水体中的含沙量与水面反射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TM影像的第二、三波段刚好位于含沙水体反射光谱的肩部和峰值部分 ,可以准确地反映水体的含沙情况。以潮河与密云水库的交接处为例 ,在泥沙含量与反射率负指数关系式的基础上 ,利用两个时相的TM影像 ,通过泥沙沉降过程的主轴作用线 ,采用回归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办法 ,建立了泥沙沉降过程的遥感空间分布模型 ,讨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具体含义 ,描述水体中泥沙含量与沉降的情况。最后 ,采用多个作用轴线进行拟和与空间插值分析 ,建立了水体中泥沙含量的空间分布模拟图 ,经过检测 ,该图较好地反映了河流入库处水体中的泥沙含量情况 ,为遥感技术在监测水体含沙量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9.
浅议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廷 《世界地质》2001,20(4):313-320
结合复杂性科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认为复杂性科学对研究地球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意义。同时,在论述地球系统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地球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的具体表现,即地球系统的层次性,无特征尺度性,开放性,相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其动力学行为的自相似性及分形性。认为地球系统是总体上远离平衡,时空延展的多层圈综合集成,连续开放的复杂耗散动力巨系统。随着复杂性科学和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将会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相似文献   
130.
吕志平 《测绘学报》1996,25(2):146-150
本文阐述了空间大地网联合处理中的地壳运动模型的建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均匀形变,均匀形变,体应变和刚体转动的识别方法,文中以我国现有空间大地网的模拟数据,结合中国大陆地壳构造进行了试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