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2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255篇
地球物理   854篇
地质学   1304篇
海洋学   359篇
天文学   288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1927年   1篇
  1905年   1篇
  1900年   1篇
  1880年   2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以8-氨基喹啉为母体,合成了新试剂5-(4-羧基苯偶氮)-8-(对甲苯磺酰氨基)-喹啉(CPTSQ),研究了它与Au的显色反应,在CTMAB存在下,于pH10~13的NaOH介质中,CPTSQ与Au形成2:1紫蓝色络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610nm,摩尔吸光系数1.0×l05L·mol-1·cm-1,Au含量在0~1.2m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已用于金矿石样品中Au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2.
 The circulation of cold, deep water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Earth's climate. Forty percent of this water enters the world ocean through the Southwest Pacific as a deep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DWBC) flowing northwards at bathyal to abyssal depths, east of the New Zealand microcontinent. South of latitude 50°S, the DWBC is intimately linked with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which is the prominent force for the shallow-water circulation. The Pacific DWBC is presently the largest single contributor of deep ocean water, and deciphering its evolution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ocean and climate history, and global ocean hydrography. The evolution of the DWBC system, and of related circum-Antarctic currents, has taken place since 30–25 Ma when plate movements created the first oceanic gaps south of Australia and South America.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preserved in sediment drifts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 in eastern New Zealand, is the best available for deciphering the Neogene history of Southern Ocean water masses, and of the circulation of the ACC, DWBC and their precursor systems. Major current activity commenced on the New Zealand margin in the late Eocene or early Oligocene (Hoiho Drift; early ACC) and was widespread by the mid-late Oligocene (Marshall Paraconformity and Weka Pass Limestone drift; ACC). During the Neogene the eastern South Island continental shelf built seawards by accretion at its outer edge of large Miocene current drifts up to tens of kilometres long and hundreds of metres thick (Canterbury drifts). Also commencing in the mid-Cenozoic, but in depths >2000 m, the DWBC emplaced large deep-water sediment drifts. Rates of drift deposition accelerated considerably in the late Neogene, when climatic change (and particularly glacial sea-level falls) caused the delivery of large volumes of turbiditic sediment into the path of the DWBC via the Bounty and Hikurangi channels. Received: 9 August 1995 / Accepted: 15 January 1996  相似文献   
103.
华南西部晚二叠世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黔桂地区7条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定,发现晚二叠世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碳酸盐岩的δ13C值有明显差异,前者δ13C多大于3.0‰,后者多小于3.0‰,进一步对晚二叠世δ13C的变化原因的分析表明,δ13C的变化可能与晚古生代末期聚煤作用的减弱密切相关,后者造成自然界碳库中的12C的富集,从而使得海水以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中的δ13C值降低。此外,植物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的量也随陆地植被减少而减少,结果造成大气中的CO2的大量富集,从而进一步产生温室效应,制约生物界的发展。联系到这一阶段生物界的衰亡灭绝,可以认为温室效应是晚二叠世生物逐渐衰亡及晚二叠世末群体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安徽省大别山南部宿松杂岩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3,他引:7  
魏春景  单振刚 《岩石学报》1997,13(3):356-368
宿松杂岩的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主期和晚期阶段。主期阶段的矿物组合在云母片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磁铁矿±钠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在白云母钠长(二长)片岩和片麻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石英+绿帘石/黝帘石±冻蓝闪石;在石榴石钠长角闪岩中为石榴石+冻蓝闪石+钠长石+黝帘石+石英±钠云母±金红石/磁铁矿。根据多种地质温压计和变质反应可以推测主期变质条件为:T=520℃~580℃,P=1.2~1.4GPa,地热梯度为12℃/km,相当于高压过渡型。晚期阶段变质条件为:T=460℃~480℃,P=0.6~0.7GPa,为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宿松杂岩的变质条件介于其南部的蓝闪绿片岩相和北部的榴辉岩相之间,三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到不同深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5.
2003年6月17日和7月10日,先后在四川省西昌市和西昌-昭觉间发生2次ML4 8级强有感地震.对于这2次地震,我们曾作了较好的中期和短期预测.但是对于6月17日发生的第一次ML4 8级地震,未能做出临震预测;对于第二次地震,则在7月1日向上级填报的周会商表中作了明确的临震预测,7月10日,在西昌-昭觉间发生了ML4.8级地震.根据西昌地震遥测台网各子台的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结合地震所处的地质构造以及现场烈度考察圈定出的结果分析,认为这二次地震是由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凉山断裂所围成的凉山小菱形块体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107.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2004,26(5):474-480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获取的宏观震中区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对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野外考察等资料分析,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东北侧,宏观震中区发震断层可分为两个形变中心区域,其中西段长约42 km,东段长约48 km,整个发震断层主破裂段长90 km;由干涉形变条纹分布格局可清楚地判断出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特征;断层两盘变形特征不同,南盘变形程度明显大于北盘;宏观震中附近最大斜距向位移量为288.4 cm,最小斜距向位移量为224.0 cm,宏观震中发震断层最大左旋水平位错为738.1 cm,最小地面左旋水平位错为551.8 cm.   相似文献   
108.
云南地区4级地震频度异常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兰  刘丽芳 《内陆地震》2004,18(4):359-364
对云南地区18次MS≥6强震事件前中、小地震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地震发生前1—3年近场区2°×2°范围内4级地震频度基本上出现了显著增强现象,可以用4级地震年累计频度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全时空的扫描,确定年累计频度N≥4为异常阈值,该指标通过了置信度97.5%的R值内符检验。并用调整单元对强震附近4级地震活动增强现象给予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层次划分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最近十年中国南方的海相新区油气勘探评价成果为依托 ,以油气成藏和整体封闭保存体系评价为核心 ,在渝东—湘鄂西、中下扬子和滇黔桂三大区域划分出 9个有利区块 5 1个含油气保存单元 ,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综合评价认为 ,方西和石柱保存单元具有较好的整体封存体系 ,属持续性含油气保存单元 ,为首选勘探目标 ;江汉盆地南部、句容—海安区块、南鄱阳坳陷、楚雄盆地东北部具备或基本具备整体封存条件 ,属于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通过精细勘探可望获得商业性油气流 ;楚雄盆地西北部、南盘江坳陷、十万大山盆地和渝东—湘鄂西地区利川复向斜由于晚期强烈构造改造而仅存在部分封存体系 ,需要攻关探索 ;思茅、渝东—湘鄂西地区的花果坪和桑植—石门地区已失去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仅局部存在封存体系 ,地质条件高度复杂 ,勘探风险甚高。  相似文献   
110.
介绍了古交矿区8号煤在不加催化剂和加催化剂两种条件下的实验室热解脱硫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加催化剂时,升温速度为5~10℃/min脱硫效果最好,脱硫率大于40%;当在原煤中添加催化剂AlCl3和NH4Cl时,有较好的脱硫作用,焦炭中灰分也没有明显提高,而当添加催化剂CuCl2和CaO时,不能脱除煤中硫。并据此提出了建议脱硫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