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06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2040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021篇
地球物理   714篇
地质学   2846篇
海洋学   2243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50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塔里木和中天山之间的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过程。综合分析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放射虫、蛇绿岩、蓝片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南天山的区域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南天山主体为一上百公里宽的增生-碰撞混杂带-南天山(蛇绿)混杂带;其北侧为中天山岛弧,是仰冲壳楔;南侧为塔里木陆块,是俯冲壳楔。古南天山洋为一广阔的大洋,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新近纪-第四纪进入陆内造山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112.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降水丰枯遭遇性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郑红星  刘昌明 《地理学报》2000,55(5):523-532
南水北调东中两线不同水文区来水的丰枯遭遇性是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据年、季和月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系列分别探讨了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及华北地区与汉江上游来水丰枯的遭遇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华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还是华北地区和汉江上游,其降水丰枯异步频率都略大于丰枯同步频率。在三同步现象中,南北同枯出现的频率较低。就适合调水的4种丰枯遭遇情形统计,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年尺度上的频率总和  相似文献   
113.
辽东半岛东北部宽甸地区出露大面积南辽河群变质表壳岩系,本文通过对其中黑云石英片岩、含电气石浅粒岩和花岗质片麻岩进行精确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微区痕量元素分析,并结合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研究来制约其原岩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进而探讨胶-辽-吉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属性。Cl图像显示锆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无核边结构,呈灰黑色均质特征;第二类发育核边结构,核部不发育或具弱生长环带,第三类锆石整体或者核部发育明显生长环带或具条痕状吸收特点,而后两类多数发育灰色均质边,与第一类特征一致。微区痕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灰色均质锆石或边部具有高U(731.2×10-6~1383×10-6)、低Th(51.09~85.15×10-6)和Th/U(0.06~0.07)等特征,为变质成因;第二类锆石核部具有较高Th(97.68~219.7×10-6)和Th/U(0.21~0.27),为岩浆成因;第三类具有高Th(249.6×10-6~469.4×10-6)和Th/U(0.60~0.74),为岩浆成因。定年结果显示,所有测点均位于谐和线上或附近,三类锆石207Pb/206Pb年龄分别介于1878~1903Ma,2011~2043Ma和2082~3285Ma,前两者峰期年龄分别为1885Ma和2035Ma,表明该区南辽河群的原岩形成于~2035Ma之后,而峰期变质作用应发生在~1885Ma,其沉积作用应发生于2035~1885Ma之间;第三类锆石年龄区域上与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火山岩及古老结晶基底年龄相吻合,暗示它们为南辽河群提供重要物源。结合前人有关辽吉花岗岩及区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等资料,本文研究认为辽东半岛东北部宽甸地区南辽河群应形成于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4.
白石顶钼矿床位于湘粤桂交界的桂北姑婆山地区,主要以石英辉钼矿脉的形式产于桂岭岩体(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南华系浅变质浅海相碎屑岩中.桂岭岩体岩石类型以中-细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微斜长石和斜长石组成,基质则由微斜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褐帘石、绿帘石、磷灰石、榍石等.白石顶钼矿的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和白钨矿等.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绿泥石化等.文章通过对桂岭岩体及其包体中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辉钼矿Re-Os年龄的测定,初步揭示了白石顶钼矿床的成矿年代,桂岭岩体(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24.4±5.6)Ma,其中的闪长质包体的SHRIMP U-Pb年龄为(428±4)Ma.6件辉钼矿Re-Os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24.6±5.7)Ma,这表明白石顶钼矿床形成于志留纪.此次工作首次认为在华南地区志留纪也发生了金属钼的富集成矿,该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华南地区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南美洲成矿区带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潮  陈玉明  赵宏军  姚仲友  郭维民 《地质通报》2017,36(12):2134-2142
南美洲是全球成矿规律研究的热点地区,区内优势矿产资源铜、铁、铝土矿、锡、铌、锂、金、银等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全球矿产勘查投资的重点地区。根据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结合实际矿床(点)空间分布、主要成矿类型及其成矿背景,对南美洲开展了三级成矿区带划分,共划分出2个Ⅰ级成矿区,9个Ⅱ级成矿省和42个Ⅲ级成矿带。阐述了南美洲成矿区带划分原则、命名规则、优势矿种、主要成矿时代等。以圭亚那地盾成矿省(Ⅱ-1)泛亚马孙成矿带(Ⅲ-2)为例,概述了Ⅲ级成矿带的优势矿种、矿床类型、赋矿岩系、控矿因素等,总结了区域构造演化、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6.
中国南方震旦纪碎屑岩的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胶结和固结、重结晶、交代作用及自生矿物形成等,泥质岩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成岩过程中粘土矿物的转化。其成岩过程可分为同生、成岩、后生、表生四个成岩作用阶段。在沉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处在盆地的不同部位,出现了不同的岩石类型,往往呈现各自的成岩作用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7.
井中激电测井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建西 《西北地质》2010,43(2):190-194
通过在陕南平利某工区ZK301孔及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布极,极距约100m,进行激电测井工作所取得的井中物探测井曲线图,结合工区的岩(矿)石电性参数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在该井深112~137m及202~215m两阶段均为弱矿化带,主要由黄铁矿化引起,而在井深225~245m及320~330m两阶段均为强矿化带,主要由闪锌矿化引起。由于钻孔的原因未做其他极距的激电测井工作。并对激电测井工作中应注意事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8.
陕西汉南三花石群和西乡群的时代仍存很大争议。在陕西西乡地区三花石群白勉峡组灰色、灰黑色砂板岩中发现较丰富并具有时代特征的陆生植物孢子(spores)22属40余种。其化石组合大致可与中国华南、西南和西秦岭中泥盆世孢子带比较。亦可以与欧洲、北美老红砂岩大陆及其邻区中泥盆世早期孢子带比较,时代为中泥盆世,并可能为中泥盆世早期,大致相当于西欧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期。  相似文献   
119.
The Xinlu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Nanling Polymetallic Belt in northeastern Guangxi, South China, where a number of typical skarn‐, hydrothermal vein‐type tin deposits have develope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n deposits: skarn‐type and sulfide‐quartz vein‐type. The tin mineralizations mainly occur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Guposhan granitic complex pluton and within its outer contact zone. To constrain the Sn mineralization age and further understand its genetic links to the Guposhan granitic complex, a series of geochronological works has been conducted at the Liuheao deposit of the ore field using high‐precision zircon SHRIMP U‐Pb, molybdenite Re‐Os, and muscovite Ar‐Ar dating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otite‐monzogranite, which is part of the Xinlu intrusive unit of the Guposhan complex pluton, has a SHRIMP U‐Pb zircon age of 161.0 ± 1.5 Ma. The skarn‐type ore has a 40Ar‐39Ar muscovite plateau age of 160 ± 2 Ma (same as its isochron age), and the sulfide‐quartz vein‐type ore yields an Re‐Os molybdenite isochron age of 154.4 ± 3.5 Ma. The magmatic‐hydrothermal geochronological sequence demonstrated that the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took place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emplacement of the monzogranite, with the skarn metasomatic mineralization stage predating the sulfide mineralization stage. Geochronologically, we have compared this ore field with 26 typical Sn deposits distributed along the Nanling Polymetallic Belt, leading to the suggestion of the magmatic‐metallogenic processes in the Xinlu ore field (ca. 161–154 Ma) as a component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large‐scale Sn‐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event (peaked at 160–150 Ma) in the Nanling Range of 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of Sn‐producing granite and Sn‐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were probably caused by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as a result of significant lithospheric extension and thinning in South China in the Late Jurassic.  相似文献   
120.
皖南两花岗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及成矿专属性判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皖南花岗岩体约20余个,分同熔型及改造型两种,前者主要受印支褶皱带控制,常呈北东向展布;后者受燕山期深断裂制约,呈东西或南北向延伸。本文对区内有代表性的榔桥岩体(同熔型)和姚村岩体(改造型)两个岩体,分别从分布的地质背景、岩石矿物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铅同位素及岩浆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并按花岗岩类成矿专属性模型法作了判别:前者主要与Fe、Cu、Pb、Zn、Mo等多金属矿化有关;后者与sn、W及TR矿种有关,判别结果与迄今的找矿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