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14篇
  免费   5177篇
  国内免费   8405篇
测绘学   1263篇
大气科学   3976篇
地球物理   4423篇
地质学   17113篇
海洋学   5365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2042篇
自然地理   6358篇
  2024年   136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1134篇
  2021年   1230篇
  2020年   1297篇
  2019年   1658篇
  2018年   1313篇
  2017年   1358篇
  2016年   1440篇
  2015年   1472篇
  2014年   1920篇
  2013年   1842篇
  2012年   1919篇
  2011年   1993篇
  2010年   1555篇
  2009年   1760篇
  2008年   1803篇
  2007年   1842篇
  2006年   1878篇
  2005年   1608篇
  2004年   1521篇
  2003年   1348篇
  2002年   1191篇
  2001年   1014篇
  2000年   917篇
  1999年   868篇
  1998年   707篇
  1997年   661篇
  1996年   546篇
  1995年   463篇
  1994年   439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294篇
  1991年   201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2.
简述了中国古地磁学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未来,应该全方位地发展中国的古地磁学.  相似文献   
973.
中国重力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重力勘探半个世纪的发展概况,尤其是自80年代以来在技术方法上的进步对重力勘探发展的影响;概述重力勘探在区域重力调查、区域构造研究、油气勘探和固体矿产勘探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最后对重力勘探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意见.  相似文献   
974.
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它已由50年代创建初期的单纯用于找铀矿,发展到现在在环境科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寻找油气田、钾盐、磷矿、铜锡矿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方法技术上有所创新,并已逐步走向系列化和标准化;在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方面得到了发展;以及在油气、煤炭测井的测试仪器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还对核地球物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首先,为适应多领域应用和方法技术本身的发展,应深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其次,要发展和提高测量结果的推断解释水平,研究消除、减少干扰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第三,应更多地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创立自已的理论和方法;第四,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使核物探稳步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975.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976.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移的层位与寒武纪-奥陶纪主要生物群面貌变化的界线相一致?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碳同位素组成的漂移很可能由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时期内海平面的升降所引起.  相似文献   
977.
华北地台北缘拴马桩煤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地层学杂志》1997,21(1):20-21,T001
狼山—色尔腾山和大青山的拴马桩煤系曾被认为是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上的晚古生代纯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新的研究证明,上述两地的拴马桩煤系的时代并不完全等同,也不是纯陆相地层,更不是同一盆地的含煤沉积  相似文献   
978.
中国海相泥盆纪遗迹组构及其与沉积层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新疆和华南海相泥盆系中识别出交切、并列、叠覆遗迹组构(相关遗迹组构类)和欧氏、拓扑遗迹组构(本体遗迹组构类).通过对火山碎屑风暴岩中复合交切遗迹组构的研究发现,共生组合在一起的遗迹化石,可划分出6个遗迹阶层,具有不同的先后、世代关系和指相意义.拓扑遗迹组构分析表明,庞大的雕画迹家族可归并为3个拓扑类,它们分别同胚于线、树、网.雕画迹从线至网的拓扑形态谱系结构,分别代表深水或缺氧环境中,造迹生物寻觅式、探索式和诱捕式的觅食行为.研究表明:遗迹组构分析对副层序、凝缩段、不同海平面变化速度形成的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和高频旋回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9.
川西乡城地区的球颗状玻镁安山岩是一种玻璃质、含辉石斑晶、具淬火结构的中性熔岩.它相对富硅富镁、贫钛贫磷,产于三叠纪川西义敦岛弧早期火山活动阶段.外观最醒目特征是具有球颗构造,从化学成分和岩浆性质分析,球颗构造是成岩过程中岩浆不混溶的直接产物.不混溶对岩石成分和结构起着控制作用;岩石中球颗相富硅碱,以玻璃质结构为主,而基质相富铁镁,以微晶结构为主.成岩时化学成分随岩浆不混溶发生相对分离,该岩浆属于一种低程度不混溶.结构差异是两相中矿物结晶能力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0.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地层学,在古地理格局演化和海平面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进行沉积相划分和层序地层研究,将下古生界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12个三级层序.各层序主要或基本由海侵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两个超层序最底部的层序为Ⅰ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Ⅰ类层序界面(SB1),其余的层序均为Ⅱ型层序,其顶底界面为Ⅱ类层序界面(SB2)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