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1篇
  免费   950篇
  国内免费   213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209篇
地球物理   827篇
地质学   2874篇
海洋学   260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55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63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南海及周边部分地区特提斯构造遗迹: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全球二叠纪-三叠纪古气候特征的研究表明,东特提斯地区晚三叠世古气候标志具有带状分布的特征。北巴拉望地块卡拉棉群岛科龙岛的晚三叠世沉积中发育反映较干燥古气候特征的鲕状灰岩,因此在古气候特征方面,北巴拉望地块晚三叠世地层不能与华南和印支地块同期地层对比,而应该与印度地块北缘喜马拉雅地区(向西)和琉球群岛(向东)对比。根据该古气候分析,北巴拉望地块在晚三叠世时应该位于南部亚热带较干燥气候带内,其晚三叠世的古地理位置比印支地块更靠南。对南海及南海周边部分地特提斯构造遗迹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区相关构造带的性质及正确恢复南海扩张之前该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南海北部陆缘区也是研究解决特提斯构造向东延伸问题以及特提斯构造-太平洋构造时空转化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52.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53.
Reinhardt  L.  Kudrass  H.-R.  Lückge  A.  Wiedicke  M.  Wunderlich  J.  Wendt  G. 《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es》2002,23(4):335-351
About 6000 km of both bathymetric and high-resolution acoustic profiles were acquired on the shelf and upper slope offshore Peru between 9° S and 14° S. Two new sediment echosounder systems – SEL-96 and SES-2000DS – provided details of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Quaternary sequences within the Sechura-Salaverry, Huacho and Pisco Basins.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leward undercurrent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The undercurrent has generated numerous erosional unconformities, it has winnowed hardgrounds and has created mudwaves common between 250 m and 400 m water depth. Distinct subbottom reflectors within sedimentary units represent hiatuses due to periods of intensified winnowing or non-deposition. Erosional unconformities usually marked by pronounced reflectors suggest shifts of the undercurrent system related to climatic changes and eustatic variations of sea level. On a larger scale, the stacked prograding depositional sequences reflect the sea-level cycl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o the Holocene.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y of our piston cores and that of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Site 680, th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limited by extended unconformities were assigned to oxygen isotope stages 1 to 7. Other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re small straight channels that were conduits for downslope sediment transport. Deformed sediments associated with synsedimentary normal faults result from creep movements indicating beginning slope failure.  相似文献   
54.
南海海温异常与ENSO的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使用1958-1987COADS资料,应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方法,分析南海海表面温度场(SST)和风场(u及v)。结果发现,南海海温异常基本独立于西太平洋,同时存在类似于ENSO事件的年际变化,ENSO发生前冬季南海有异常降温过程,之后有增暖事件发生。分析还表明,南海SST异常主要取决于经向风场的异常强迫。南海SST与ENSO事件的相关性实质上反映了季风异常对ENSO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薛家岛湾沉积动力学特征及海港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0年秋对胶州湾内的薛家岛湾进行海洋水动力条件及积动力学特征,泥沙运动规律研究,为开发建设港口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湾内深大于1m的海底泥沙发生“全面移动”的时间,一年内仅有1-2d,其余处于稳定状态或“表面移动”状态。湾内泥沙来源很少,预计建港后,港池和航道年平均回淤量分别小于16cm,10cm对于开发中小型港口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56.
揭示南海輓近海平面变动和古岸线诸多遗迹,探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一般规律,初步分析南海周缘中全新世和现代地壳构造升降速率,得出本区海平面上升率适中参考值为0.10—2.0mm/a,初步估算未来50年内海平面变化趋势在1.26—4.0mm/a之间;而构造升降受块断差异运动控制,一般规律是南海北部沿岸自东向西递减,由福建南部1.15mm/a至海南岛南部0.54mm/a。近代地壳形变资料亦证实这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7.
南海波高熵和风速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风速的统计分布,给出了有因次风速熵和无因次风速熵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使用GEOSAT高度计1986年11月-1989年2月的有效波高和风速的资料,计算,分析了南海海域上的波高熵,风速熵,给出它们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对不同随机量的无因次熵,即随机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8.
59.
根据1992年12月(冬季)和1993年7月(夏季)对大鹏澳海域24h定点连续观测和夏季大面调查,统计了该海域各种形态磷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含量;计算了各种形态磷分别占总磷(TP)和总溶解磷(TDP)的百分比;讨论了各种形态磷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影响TP和TDP分布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0.
华南三水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古纬度漂移与南海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三水盆地古地磁数据所反映的华南地块的古纬度漂移讨论南海的演化模式。结果认为,华南在南海的形成演化中居主导地位,南海基本上是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期间通过华南的南漂及其后的北向回漂过程中,华南大陆南部的拉张、断裂、解体并自东向西扩展的方式形成的,而南海中散布的微大陆碎块则是在华南回漂时被滞留下来的。演化过程中,其周缘菲律宾岛弧自南向北漂,直到上新世后才构成南海的东界;印支地块则仅起转换边界作用;加里曼丹则基本土没有明显的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