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2篇
  免费   1052篇
  国内免费   2278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1366篇
地球物理   811篇
地质学   3124篇
海洋学   2064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77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390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335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428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63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带西太平洋卫星云图资料及流场特征分析,讨论了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的演变特征和形成机理。提出SPCZ是反映西太暖池同东太冷舌海气耦合系统以及暖池大气同相邻陆区大气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在12~2月的热带西太平洋上的NW/SE辐合带,其形成原因主要应归因于西太暖池本身,以及暖池与东太赤道冷水舌强度与相对位置改变引发的Walker环流位置与走向的变动,另外,新几内亚岛及澳洲大陆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2.
1998年春深圳湾环节环沟藻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4月23日至29日深圳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环节环沟藻赤潮,面积逾200km2,细胞密度高达3.8×106 个/L。赤潮发生于大量降雨之后 ,高峰期水体盐度在20以下。在深圳河河口海域 ,虽然富营养化程度也较高 ,但由于悬浮物含量过高 ,浮游植物及环节环沟藻数量较少。赤潮期间 ,深圳湾没有发生死鱼现象 ,养殖牡蛎的大量死亡估计与赤潮无关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南海中部陆坡区和海盆区的5个岩芯中的 Si,Al,Fe,Mn,Ca,Mg 和 CaCO_3成分做了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与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受沉积区环境差异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受海区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浅海到大洋的过渡);受沉积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展示了周期性变化或旋回性。根据岩芯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并参考有关古地磁,氧碳同位素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测试分析结果,将本区岩芯划分为14层地球化学层,并将本区划分为两个沉积地球化学区,揭示了早更新世以来本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存在的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4.
南黄海灾害性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完了南黄海10种灾害地质因素的性质、危害性及分布,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本区之灾害地质进行了区划和评价。  相似文献   
25.
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度的平均速度为200m/a,宽度的平均速度为20m/a,面积的平均速度为4000m2/a。应用了地质分析、水动力分析、极端海洋气候影响分析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分析了海岸侵蚀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6.
尝试性地将南黄海灾害地质因素分为4大类。同时参考地貌沉积界线和其他因素将南黄海分成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苏北浅滩、海州湾和南黄海东部灾害地质区,并时各灾害地质区进行了定性评价,苏北浅滩灾害地质区是研究区内灾害地质环境最不稳定的区域。  相似文献   
27.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条件是存在差别的。南海,东北部,在氧同位素2、4、6期,由于菲律宾海的高盐度海水的注入,使这里的生物生产率特别高,陆坡上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加上此期间该处的沉积速率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自中新世末以来,由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台湾地区发生碰撞,对南海北部产生北西向挤压,加快了流体在沉积物中的活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环境。因此认为南海东北部陆坡应是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28.
The Agulhas Ridge is a prominent topographic feature that parallels the Agulhas-Falkland Fracture Zone (AFFZ). Seismic reflection and wide angle/refraction data have led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is feature as a transverse ridge. Changes in spreading rate and direction associated with ridge jumps, combined with asymmetric spreading within the Agulhas Basin, modified the stress field across the fracture zone. Moreover, passing the Agulhas Ridge’s location between 80 and 69 Ma, the Bouvet and Shona Hotspots may have supplied excess material to this part of the AFFZ thus altering the ridge’s structure. The low crustal velocities and overthickened crust of the northern Agulhas Ridge segment indicate a possible continental affinity that suggests it may be formed by a small continental sliver, which was severed off the Maurice Ewing Bank during the opening of the South Atlantic. In early Oligocene times the Agulhas Ridge was tectono-magmatically reactivated, as documented by the presence of basement highs disturbing and disrupting the sedimentary column in the Cape Basin. We consider the Discovery Hotspot, which distributes plume material southwards across the AAFZ, as a source for the magmatic material.  相似文献   
29.
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阐述了研究南海暖水的意义 ,综述了关于南海暖水的现状 ,提出了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方面应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氧同位素11-5e期大约2ka分辨率的粉红色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分析,发现其冰期/间冰期旋回与代表全球冰量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δ^18O)的变化相反,即在间冰期时含量低,而冰期时高,与其他海区的记录相反。海水表层温度和温跃层深度转换函数结果以及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在一定的温度背景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可能是控制粉红色G.ruber冰期旋回的主要因素,而这段时期南海南部溶解作用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