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红星山铅锌矿床位于东疆中天山地块的东段.矿体赋存于青白口系天湖群红星山组第三亚组地层内,并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呈脉状、透镜状顺层产出,含矿岩石为大理岩和碳质糜棱岩.金属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银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白云石化、碳酸盐化.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8.76‰~12.65‰;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与地层岩石铅的相似,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显示出同源关系.流体包裹体的th集中于220~250℃,成矿流体的w(NaCleq)为3.39%~11.81%.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青白口系天湖群内的大理岩、片麻岩及各类花岗岩中Pb、Ag的丰度值较高,可能是该区铅锌矿的矿源层,矿石的铅和硫同位素特征也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层.此外,该矿区内华力西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也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通过与同一成矿带内的彩霞山铅锌矿床、玉西银(铅锌)矿床对比,总结了东疆中天山地块内铅锌(银)矿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笔者认为,区域内铅锌(银)成矿与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关系密切,矿体产于特定的地层层位和岩性建造(大理岩、含碳碎屑岩)内,并受一定构造部位的控制,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对成矿具有改造变富作用,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62.
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文良  孙晨阳  唐杰  栾金鹏  王枫 《地球科学》2019,44(5):1620-1646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和俯冲板片的后撤过程,古近纪晚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东北亚陆缘从活动陆缘已经转变为沟-弧-盆体系,并且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3.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羊鼻山铁钨矿床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佳木斯地块中部。兴东群大盘道组变质岩系为矿区主要赋矿地层,铁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大盘道组第一岩段,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和脉状产于铁矿矿体底板围岩中,受片麻状花岗岩与大盘道组大理岩的接触带控制;主要含矿岩石为石榴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钨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和白钨矿,并含少量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锡石、毒砂和辉钼矿。含钨石英脉中δ18O值为3.6‰~7.5‰,δD值为-120.9‰~-66.2‰,表明其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矽卡岩中与白钨矿共生的金属硫化物δ34S值为16.1‰~18.1‰,206Pb/204Pb值为17.879~18.863,207Pb/204Pb值为15.537~15.603,208Pb/204Pb值为38.202~38.544,表明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和铅主要来源于地层与地壳重熔型岩浆。结合钨矿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羊鼻山铁钨矿床中钨矿的成因类型应属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164.
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产出于内蒙古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块中部,得尔布干断裂西北侧。矿石呈角砾状、团块状产出,尤以闪锌矿粗大集合体与方铅矿伴生为特征。本次研究在对矿石开展矿相学研究基础上,选取成矿早阶段未遭受构造活动影响的8件闪锌矿样品进行Rb-Sr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8件样品~(87)Rb/~(86)Sr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分别在0.0824~8.957和0.712 902~0.730 753之间,二者之间具线性关系,8件样品构成等时线年龄为(144±13)Ma,剔除2件偏离等时线较远样品数据后,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41.6±1.9)Ma(MSWD=1.8)。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额尔古纳地块内其他铅锌银矿床时代基本一致。额尔古纳地块中生代成矿作用直接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过程,造山带后碰撞阶段局部拉伸环境引发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得耳布尔铅锌银矿床的形成与之相关。  相似文献   
165.
As the important reserve land resources for food production,saline-alkali land sh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o ensure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food crisis. The western Songnen Plain is one of main distribution regions of saline-alkali land in China,with great potential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the extent,transform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change of saline-alkali land in the western Songnen Plain during 1954–2005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Saline-alkali land change was detected from a temporal series of topographic maps in 1954,satellite images of Landsat MSS in 1976,Landsat TM/ETM in 1988,2000 and 2005 through artificial visual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saline-alkali land area and aggravation in salinization. The area of saline-alkali land had increased from 401.48×103 ha in 1954 to 1 097.45×103 ha in 2005. While the ratio of light,moderate and serious salinized land areas changed from 6.72︰2.92︰1.00 to 1.25︰1.06︰1.00 in the study period. Grassland,cropland,swampland and water body were the major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types from which saline-alkali land transformed. And the secondary salinization occured mainly in Da′an City,Tongyu County,Changling County,Daqing City,Dorbod Mongolian Autonomous County and Zhaoyuan County. Finally,seven large ecoregions and 14 corresponding sub-ecoregions were delineated out based on spatio-temopr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aline-alkali land and geo-relational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measures of amelioration and ways of development of saline-alkali land in the western Songnen Plain we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66.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松嫩沙地沙漠化面积最大的县,他拉哈镇是该县沙漠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土地沙漠化分布在全镇各村屯,面积为109.91 km2,占全镇土地总面积22.95%,主要为轻度和中度沙漠化类型。在沙地的沙丘中普遍发育1~2层古土壤层,经14C测年为(4 197±383)a BP~(7 463±143)a BP。经孢粉分析,草本植物花粉较多,乔、灌木植物花粉较少,古土壤层属全新世大暖期时期形成。沙地沙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原因。对中度沙漠化土地(包括沙丘地)一般采取疏林、灌、草治理模式;对轻度沙漠化土地(含沙平地)采取林、果、药(草)、杂(小杂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7.
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苏打盐化草甸土和苏打碱土2 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苏打盐渍土土壤水分特征,并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0~40 cm土壤层,盐化草甸土总孔隙度大于50%,毛管孔隙中以0.1~1.2 mm当量孔径的粗孔隙为主,苏打碱土总孔隙度低,主要以小于0.1 mm当量孔径的细孔隙为主;0~40 cm土壤层在相同水势作用下,盐化草甸土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苏打碱土,说明苏打碱土土壤持水能力较低。通过模型模拟,获得不同土壤层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均在0.9 以上,模型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8.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晓宇  郭昂青 《地质与资源》2010,19(2):105-108,133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最发达地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地下水水位区域性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用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资源浪费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地下水资源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不断加重,已经严重制约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9.
松嫩地块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块体拼贴是东北大地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文中拟从这一构造背景出发,在区域地质研究基础上,选择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的松嫩地块进行讨论。通过地层建造、古生物地理分区、构造岩浆组合及年代学的资料,揭示松嫩地块与东北其他地质体拼贴的历史。松嫩地块西侧通过嫩江中古生代造山带与兴安褶皱带相接;南侧通过吉中晚古生代造山带和华北地台北缘的西拉木伦早古生代褶皱带相接;东侧通过张广才岭中生代造山带与佳木斯地块拼贴;北侧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带。此外,结合前人关于全球构造格局变迁的研究,讨论了东北地块的来源,并认为松嫩地块东界的张广才岭造山带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0.
朝鲜半岛古生代中期-中生代早期构造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生代中期─中生代早期朝鲜半岛发生了两次主要构造事件, 即古生代中期朝鲜半岛中部临津江构造带的活动和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朝鲜半岛北部豆满江造山带(咸北地块) 的碰撞拼接事件。临津江带的地层、化石和构造等特征研究表明临津江带形成于志留纪末-泥盆纪初, 结束于中生代三叠纪松林期; 根据咸北地块沉积地层的岩浆岩岩石学、年代学资料, 认为豆满江造山带的碰撞拼接时期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黄海地球物理、地震研究, 朝鲜半岛大地构造和沉积盖层研究结果表明苏2鲁高压变质带没有延伸到临津江带, 而是被近南北向纵贯朝鲜西海的断裂右行错移到了济洲岛以南; 咸北地块和输城川断裂带的地质特征研究表明, 咸北地块可能与佳木斯地块相连接, 输城川断裂带可能与牡丹江断裂带相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