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8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25篇 |
地质学 | 326篇 |
海洋学 | 4篇 |
综合类 | 26篇 |
自然地理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南北沟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北缘,出露面积4.5km2。岩石主要类型有淡色辉长岩、辉长岩、暗色辉长岩,各岩石类型之间多为过渡关系,局部呈侵入接触。主量元素化学组成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Nb、Ta。岩体原生岩浆属于高镁拉斑玄武岩(MgO质量分数为11.1%),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中—上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岩体形成于古岛弧环境,是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向祁连地块俯冲过程的产物。从岩浆分异程度、原生岩浆性质、同化混染等方面综合评价认为,南北沟岩体具有较好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3.
104.
大别山北部磨子潭附近新元古代英云闪长岩内包裹有许多暗色包体,其中可能保存有该区地壳早期演化的一些信息。对其中三个比较大的包体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它们的组成矿物主要为有闪石和长石,此外还含有少量绿泥石和不透明铁质矿物。这些包体可能遭受与晓天-磨子潭断裂有关的比较强烈的后变质糜棱岩化,但没有同变质或后期的脉体,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其SiO2含量为49.10%-53.27%,TiO2为0.74%-1.3 相似文献
105.
哈尔滨黄土位于松嫩平原东北部,处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带的东部边缘,是季风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对季风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然而,由于沉积档案露头的缺乏,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极为薄弱。为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进行了磁化率、总有机碳(TOC)和地球化学测试,并结合小波分析,对松嫩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夏季风演变及其控制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以来松嫩平原的夏季风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 460~180 ka时期,哈尔滨黄土较低的化学风化程度和TOC值指示了弱的夏季风强度;另外,在此时期还存在3个次一级的夏季风的微弱增强,叠加在夏季风强度偏弱这一大趋势之上。2) 180 ka~至今,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化学风化程度和TOC值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逐渐增强。通过哈尔滨黄土与邻区赤峰黄土和黄土高原洛川黄土的磁化率和粒度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松嫩平原首先响应间冰期夏季风主导的温度升高及降水增加带来的气候变化,但这种响应的持续时间偏短;哈尔滨黄土记录了360~340 ka和280~250 ka两次显著的夏季风减弱的气候现象,这是全球气候和区域环境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小波变换的主导周期为98 ka(100 ka),结合海平面温度、全球CO2浓度、60°N太阳辐射量、深海氧同位素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松嫩平原夏季风演化主要受全球冰量驱动;36 ka和44 ka(40 ka)倾角周期以及最低振荡29 ka周期的出现,表明倾角驱动的低纬太阳辐射变化对松嫩平原夏季风起到微弱调控作用,而岁差驱动的低纬太阳辐射变化对松嫩平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6.
Petrological, chronological and geotectonic geological analysis of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 in Korean Peninsula shows that the remnants ( 〉3.4 Ga) of continental nuclei crust were formed in the Paleoarchean in the Rangrim Massif. In the massif, the main formation ages of continental crust range from 3.2 Ga to 2.5 Ga, its important growing period was 2.8 - 2. 5 Ga. The subsequent expansion period of the Rangrim Massif was 2. 4 - 2. 2 Ga. The division events occurred in 1.85 Ga and in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Early Mesoproterozoic, respectively. Since then the massif was relatively stable. However, the last division of the Rangrim Massif occurred at 793 Ma. 相似文献
107.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5):1877-1888
The Hai Van granitoid complex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dosinian batholith of the northern Kontum massif in central Vietnam. The Kontum massif is a key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laeo-Tethyan accretionary history and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Indochina terrane. In this study, zircon U–Pb ages and geochemical data on the Hai Van complex are reported to shed more light on these geological processes. Zircon U–Pb isotopic analyses of six representative samples by the LA-ICP-MS technique show that granitoids from this complex crystallized between 242 and 224 Ma, indicating a prolonged period of magmatism in a late orogenic stage. Rocks from the Hai Van complex have S-typ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 SiO2, Na2O + K2O, and Zr contents as well as typical S-type minerals such as cordierite and muscovite. Trace elements of the samples are depleted in Ba, Nb, P, Sr, and Ti and enriched in Rb, K, Th, U, and Pb. Negative Eu-anomalies indicate feldspar fractionation during magma crystallization. The Hai Van granitoids exhibit Nd–Hf isotopic features similar to Proterozoic rocks exposed in South China, with low initial ?Hf and initial ?Nd values and two-stage Hf model ages of 1.9–1.7 Ga. It is suggested that during the palaeo-Tethyan orogeny, central Vietnam experienced strong early Mesozoic magmatism that origin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crustal material similar in composition to the bas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相似文献
108.
本文通过沉积、构造和沉降历史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鄂尔多斯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台地演化历史,恢复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古构造格局,并探讨了古构造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9.
文章论述了长城堡岩体西段放射性水文地质特征、水化学异常特征和铀矿化特征,探讨了三者之问的相关关系;指出该区铀矿化受水化学异常区和水文地球化学垂直分带的控制,铀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渡带;根据该区铀易浸出的特点,认为适合于用溶浸和地浸法开采。 相似文献
110.
黔桂边境地区摩天岭花岗岩体北缘成矿规律初步探讨——兼论从江地区隐伏矿床的找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桂边境地区摩天岭花岗岩体北缘是一个多金属成矿区,小型矿床、矿(化)点产出较多,成矿地质背景良好。但在长期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却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除地质勘查经费投入不足外,对该区的基础地质和成矿规律研究也十分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地质找矿工作的需要。本文试图以系统的观点,论述该区成矿系统形成的控矿地质因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产物以及保存条件,对摩天岭花岗岩体北缘成矿规律进行初步分析,进而提出可能找到隐伏矿床的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