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254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为加深理解暖云底对流云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调查对这类对流云实施碘化银催化所能产生的微物理和动力效应,本文使用三维对流云模式(包含6种水成物:云滴、雨滴、冰晶、雪花、霰和冰雹),对2004年7月8日发生在我国江淮地区的一例对流云进行模拟,并开展碘化银催化试验。结果表明:(1)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实测风暴的回波结构。(2)云雨自动转化和霰粒子融化是两个最重要的成雨机制,产生的雨滴占雨滴总数量(质量)的67%(19%)和18%(57%)。(3)对流发展初期在主上升气流区进行的催化试验表明,对本例对流云播撒碘化银能够同时获得增雨和减雹的正效果。(4)催化增加的霰粒子通过竞争机制抑制了前期冰雹的形成,但增强了向雨滴的转化(通过融化机制);催化也促进了二次对流的发展,增加了入云的水汽通量和云水含量,加强了后期的云雨自动转化及碰并增长,导致后期的雨和冰雹增加,并使地面降水分布发生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对暖底对流云进行碘化银催化能够产生微物理和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782.
密云水库蓄水型增水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密云水库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飞机、火箭蓄水型人工增雨作业。由于2种工具作业影响区域在时、空上互相覆盖,所以需研究对飞机、火箭增雨作业综合评估方法。此方法依据长序列历史资料和较长作业资料,分别对飞机和火箭增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分析结果为基础,使用催化覆盖面积加权法分析综合增雨率,得出2004年密云水库流域增雨作业可增加降水量13%左右。  相似文献   
783.
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通常需通过一定的方法近似求出未作业时的降水量,传统的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的统计检验方法以线性回归为主,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目标区和对比区的历史回归方程。但实际上,降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历史回归方法无法解决降水量非线性的问题。为解决降水估算中存在的非线性问题,提高降水量估算精度,引入了当下流行的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算法。使用优选出的多个与降水量相关的预报因子,分别构建了月、日降水估算模型,然后利用江西省南昌市1961-2010年降水数据及环流指数数据,并结合2012-2014年南昌市地面增雨作业信息,验证所建模型估算降水的可行性和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统计检验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估算精度较高、泛化能力强,能较准确地估算月、日降水量,对于稳定性降水的估算准确率达90%;但随机森林模型对汛期的月降水量和强对流天气影响下的日降水量估算结果较观测值偏低,有待进一步订正和研究。总体来说,随机森林模型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收敛快、不用进行数据预处理、参数少、操作便捷等特性,在综合性能上具有一定优势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784.
基于理想化的人工增雨概念模型,分析了地面增雨作业效果检验试验区设计的基本特征,以及作业轮次、云系移动速度、催化云系对试验区中雨量点的覆盖率等因素对效果评估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云系移动速度应该作为目标云选取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试验区的长度和作业点的布局,对效果评估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移动速度的目标云系将人工增加的降水分散到不同的区域,增加了效果评估的难度。2)存在一段最短时间的雨量资料可以用于效果评估,它由试验区长度、作业时间和目标云移动速度共同决定。3)分别给出了作业时间与用于效果统计的雨量时间之比、催化云系对试验区雨量点的覆盖率影响相对增雨率的计算公式,据此定量分析了以色列Ⅰ随机试验资料,结果表明要评估出一定的相对增雨率,需要人工催化云系具有较大的增雨量,即较为显著地改变自然降水。  相似文献   
785.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在理想岛屿地形条件下设计了云的微物理冰相过程中水凝物中有霰和无霰的两个对比试验,考察了台风登陆时复杂冰相和简单冰相对台风移动路径、强度和降水增幅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微物理过程中有霰的复杂冰相过程时,具有更强烈的云“播撒”效应,因而对台风降水具有明显增幅作用。2)当台风受到理想地形作用时,地形对云“播撒”效应引起的增幅作用具有放大作用,此时台风眼墙非绝热加热量形成明显增强中心,使得台风降水增幅明显。3)当台风登陆时,云微物理冰相过程使得台风越山时存在向西北指向的涡度变化倾向。  相似文献   
786.
利用广东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和基本反射率及其衍生产品,对具有人工增雨潜力的降水过程径向速度特征进行了分型,对各种类型径向速度和对应的反射率及衍生产品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广东中北部春季不同的径向速度特征对应不同的降水云系,应采用不同的人工增雨作业方式。通过对回波顶高度和温度的分析,归纳出广东中北部春季人工增雨的作业高度。还分析了春季广东中北部有利于降水的有效对流位能以及影响系统、水汽等天气条件,举例说明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种产品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787.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具有火箭人工增雨催化功能的三维云分档数值模式(IAP2HBM),对2004年7月8日海南岛海口市区的一次热带对流云火箭人工增雨降温作业过程的宏、微观物理演变过程和人工增雨降温作业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人工催化播撒AgI后地面降水增加、地面气温下降的区域扩大、维持时间延长。催化导致云水含水量降低,雨水、冰晶、霰、雪含量增加,云中雨水的大量蒸发和冰晶、霰和冰雹粒子融化造成空气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788.
遥感技术在蓟县北部矿山开采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晖  杨士道 《华北地质》2005,28(3):180-186
矿产资源开发遥感动态监测工作的基本做法,是通过遥感图像的信息提取、解译,结合实地调查,对矿山开采规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客观的反映。在进行不同时相遥感影像融合实验中,运用不同的增强处理,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于各波段,提取不同传感器在不同时间所获取的影像不一致性和互补性产生的异常信息,直观的反映了不同时期矿山开采的变化。此方法对矿山开采动态监测在边界确定、圈定范围、数据更新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以往这些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方法存在的误差大、速度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789.
对2016-2018年大连市86次降水过程(≥5mm)天气资料统计和分析,得到了冬季降水形势为高空槽、东北冷涡和平直西风气流场,春夏秋季为高空槽、东北冷涡、副高西南气流、西北气流及江淮气旋形势场,且降水多为稳定层结(夏季副高、冷涡等除外);对SA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PUP处理和分析,获得了降水回波特征及特征参数值,以及主要降水云系(层云、积层混合云和对流云);根据雷达回波强度、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特征参数及变化,结合冷云催化原理等综合分析,研究建立了基于SA多普勒雷达的人工增雨(雪)作业预警、决策判别指标体系。利用2019年41次降水过程雷达资料进行指标验证分析,得到了87% 以上确率;对4月13日一次实例进行火箭增雨指挥系统业务运行及雷达反演决策判别等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