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通过对数字地震台供电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于野外观测台站的电源管理模式,指出了供电系统的日常维护要点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2.
超级终端在自动站维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殷明洁 《广西气象》2006,27(1):55-57
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超级终端检测、判断自动站采集器的状态,同时可对已缺测的正点数据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43.
DX桩是在钻、冲孔灌注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变截面的新桩型。由于其桩身多个扩径体(承力盘或承力岔)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充分发挥扩径体周边土体的承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介绍了DX多节挤扩灌注桩及在浙江软土地区某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4.
接地电阻测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德荣  梁丹 《广西气象》2007,28(2):72-74
参照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对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及其测量原理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4102型和摇表式接地电阻仪测量接地电阻时电极的布置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李忠平 《地质与勘探》2020,56(4):783-791
在山东玲珑断裂带深部找矿中,考虑断裂带处在地电干扰和地形变化复杂地段,且深部地质体产状变化较大,仅依据半空间地面物探方法很难摸清地质体的展布形态,盲目布设钻孔会造成找矿成本的提高。为精确反演深部矿体的边界范围、走向及倾向,提高钻孔见矿率,降低找矿成本,在山东玲珑断裂带地面、坑道采用立体物探技术,试验通过布设多条方位不同的地-坑、坑-坑和地-地纵横激电中梯剖面和双向三极测深剖面,进行了二维电法剖面反演。在地面-坑道激电测深方法中,地面-坑道供电,坑道测量探测深度与坑道深度呈正相关,反映了深部巷道底板以下电阻率和极化率的分布状况,可以实现深地探测目的。由于地面-坑道供电,坑道测量装置处在半空间和全空间两个部分,需要采用"镜像法"和地下倾斜偶极源电流场特征对其装置系数k值重新推导,以反映坑道空间岩矿体真实电阻率的变化。坑道中梯剖面异常与单向三极剖面异常、双向三极电测深反演结果对应较好。经钻探验证,矿体分布与物探推断高极化体基本一致,为快速准确布设深部钻孔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6.
介绍软土层用新型孔底工具-滚压器施工桩基的工作原理、施工工艺,滚压器基本结构及不同直径滚压器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47.
为达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及为科研和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目的,提出了建立山西省地震档案文献信息系统的设想。叙述了建立山西地震档案文献信息系统的思路、方法步骤、收录范围、分类方法、著录细则以及检索系统的功能等,指出该系统服务于山西防震减灾事业的前景。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介绍了三榀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两榀复合耗能支撑框架、一榀普通支撑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对复合耗能支撑框架结构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包括受力性能、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和耗能能力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复合耗能支撑框架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9.
A dense array experiment for the observation of waveform perturb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analyze observed three-component seismograms recorded by a dense array of 21 short-period receivers (f>2 Hz) installed on a homogeneous Quaternary plain with 1.5×3.5 km2 horizontal dimension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district of Caille, in SE France for 3 months. The observed waveform data are related to diffraction and refraction of the direct wavefield by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topographic morphologies surrounding the array. The origin of the coda energy following the energetic Pg or Sg arrivals is either influenced by heterogeneities close to and inside of the valley, for instance thrust of Jurassic limestones over Cretaceous marl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limits of the valley, or by heterogeneities located outside of the valley such as the interface unconformity between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sedimentary cover i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the Maures–Tanneron ranges. The main energetic arrivals of the seismograms arrive at the array with a definite range of azimuths that i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event back-azimuth. Moreover, these arrivals do not appear with azimuth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NS and EW valley orientations, and thus may be related to heterogeneities located outside of the valley.  相似文献   
50.
David D. J. Antia 《水文研究》2008,22(14):2595-2614
Infiltration devices are traditionally evaluated as standalone entities that do not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 model is outlined that will allow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posed infiltration devices to be predicted prior to a development commencing. The model allows prediction of seepage into downslope devic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locations where the combined ground‐water mound will reach the surface and result in overland flow. The volume of overland flow discharged by the seepage zone may exceed the overland and piped flow received by the infiltration devic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