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632篇
地质学   126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大陆及邻区大震的远距离相关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中国大陆及边邻M_(?)≥7.0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讨论了大地震活动的远程关联现象,划分了6个相关地带。根据本文所划分的诸相关地带,可以对所研究地区大地震的活动形势作出大致的估计。  相似文献   
72.
分析讨论了1991年1月13日发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2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与某些前兆异常特征,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前兆观测的中期与临震异常的相互关系,并对该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3.
单新建  冯德益 《内陆地震》1993,7(2):142-150
用网格频散反演技术计算了155条瑞利面波混合频散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目前最小分格2°×2°,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深至80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三维剪切波SV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天山褶皱系地壳平均厚度为54km,上地壳平均速度为3.3km/s,下壳平均速度3.93km/s,上地幔盖层平均速度为4.64km/s,都偏大。北天山壳厚比天山薄,壳和上地幔盖层下均有低速层。(2)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壳厚46km,到其边缘的昆仑山、天山地带壳厚增加到52~55km。壳内无低速层,壳平均速度很低,为3.49km/s,地表有9km的沉积层。(3)青藏高原莫霍面呈凹形,平均壳厚为67km,平均壳速度为3.58km/s。东西端存在壳内低速层,埋深为15~35km。(4)南北带为构造复杂的区域,莫霍面深度具有东高西低,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带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层。南北带从群速度、速度、莫霍面等深线都可看到明显的横向差异。(5)准噶尔盆地地壳厚47km,无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不明显。该区呈稳定的大陆壳结构。(6)柴达木盆地在正常速度的中壳顶部有一高速夹层,速度为3.72km/s,厚10km,上顶部埋深14km。  相似文献   
74.
本文根据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讨论了大地震活动的远程关联现象,划分了6个相关地带。根据本文所划分的诸相关地带,可以对所研究地区大地震的活动形势作出大致的估计。  相似文献   
75.
东南沿海地区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帮华  黄日恒 《华南地震》2006,26(3):109-118
中国东部,相对来说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震中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也关系密切。通过对东南沿海大量震例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三组断裂与地震的关系,得出东南沿海地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三组断裂构造,分别构成了区内的衰减构造、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形成了东南沿海陆缘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76.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6,22(1):107-115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6次(表1),最大地震为3月29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8.5级地震(图1)。与2004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均有所降低。2005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77.
分析了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78.
川青藏地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  马林 《地震地质》1998,20(4):126-422
在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及利用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震源破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余震资料,讨论了1988~1990年发生在四川和青海的9次强震的震源破裂和余震分布特征,分析了四川、青海、西藏相邻区域内的地震能量迁移,并用单键群分析方法对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总体图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构造应力环境相符,但青海地震的震源都具有较大的逆掩分量,与过去的走滑震源性质不同,而四川地震的震源P轴不接近水平方向与当地的“Y”字形复杂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79.
香港地区活动断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的断裂构造颇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北东东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之下,北东东和北西向断裂组成共轭断裂系统。由于本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尚难确定哪组断裂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层泥的热释光资料表明,断裂的最新活动应在晚更新世,断裂的复发周期应在10万年左右。目前尚不能肯定哪条断裂为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80.
王正尚  康英 《华南地震》1998,18(1):125-129
对1997年9月23日和26日两次三水有感地震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两次地震具有震前和震后地震活动水平低、面波发育和低震级高烈度等特性;震区的主压应力为北北西方向,两震的受力方向基本一致,但断层面解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