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5篇 |
免费 | 835篇 |
国内免费 | 11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5篇 |
大气科学 | 1571篇 |
地球物理 | 1142篇 |
地质学 | 925篇 |
海洋学 | 948篇 |
天文学 | 65篇 |
综合类 | 297篇 |
自然地理 | 7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185篇 |
2020年 | 204篇 |
2019年 | 230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217篇 |
2016年 | 187篇 |
2015年 | 220篇 |
2014年 | 278篇 |
2013年 | 254篇 |
2012年 | 281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275篇 |
2006年 | 298篇 |
2005年 | 263篇 |
2004年 | 223篇 |
2003年 | 191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36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A. M. R. Burnet 《新西兰海洋与淡水研究杂志》2013,47(1):55-62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Linn, were marked with individual tags and recaptured throughout a year in two small Canterbury streams. The growth recorded showed a marked seasonal variation which differed in pattern in the two streams. There wa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in the growth rate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and fish transferred from the slow‐growth stream to the faster‐growth stream showed an immediate response to the change. 相似文献
52.
53.
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变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变化不尽一致,其中,短期气候变化特征可能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关联,而年代际变化则可能与发生于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其它副热带中尺度涡旋等变化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4.
文章根据2009—2012年泉州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4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103种,其中多毛类48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动物18种,棘皮动物6种和其他动物6种。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77 g/m2,平均栖息密度76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2.40 g/m2;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38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均为湾中部及湾外较好,湾顶较差;从2009—2012年际变化来看,生物种类数、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密度均为2009年最好,2012年相对较差,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不大,说明泉州湾的大型底栖生物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由于缺乏长期观测资料,前人对山东半岛邻近海域海水溶解氧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威海刘公岛海洋牧场于2016年7月20日至2017年3月14日期间,利用生态环境实时在线观测系统获得的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水深、溶解氧数据,分析了该牧场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低氧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牧场海水溶解氧浓度以季节变化为主,冬季最大、夏季最小,其中2月份平均值最高,约为10.86mg/L,8月份平均值最低,约为5.91mg/L。同时海水溶解氧浓度也存在显著的小时变化和日变化,且变化幅度于8月份最大、3月份最小。影响海水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溶解氧浓度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夏季,水体分层会使溶解氧浓度发生大幅度的降低,大风过程对于溶解氧浓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打破夏季的季节性温跃层使水体发生垂向混合从而为海底提供氧气,但大风过程之后的几天会出现溶解氧浓度降低的现象。本次研究发现刘公岛海洋牧场在观测期间不存在低氧现象。 相似文献
56.
57.
大连海域近海面湍流结构及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海北部大连海域2009年10月—11月的近海面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对湍流强度、方差相似关系、风速与温度分量谱及湍流通量协谱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在海风环境下湍流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大逐渐减小,且强度均小于0.5;湍流方差相似关系基本上满足1/3定律,近中性环境下无量纲化三维风速方差主要受海滨地形的影响;各速度分量谱在惯性副区符合理论上的-2/3次幂规律,不稳定条件下由于湿度因素的影响,温度谱谱线在高频部分收缩较差,略有上翘;动量谱在惯性副区更接近-2/3幂率,感热谱在惯性区基本符合-4/3的分布,但是谱线分布与稳定度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8.
59.
Johanna Mattila Glen Chaplin Michele R. Eilers Kenneth L. Heck Jr. Jonathan P. O'Neal John F. Valentine 《Journal of Sea Research》1999,41(4):209
Fish, epibenthos and macroinfauna were collected in a Zostera marina bed and nearby unvegetated sediments in the estuary of the Damariscotta River, on the mid-coast of Maine. Samples of epibenthic fauna and fish were collected at low tides both during day and night, and samples of infauna at low tides during the day. The mean density of Zostera shoots in the study area was 335 m−2. Abundance and species number of fish were greater at night than during the day and greater in eelgrass beds (Z. marina) than in unvegetated habitats. Daytime fish collections were dominated by Atlantic silversides (Medinia medinia), while juvenile winter flounder (Pseudopleuronectes americanus) dominated night collections. Also Zostera-associated epifaunal abundances and number of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night than during the day. Mysis stenolepis, Idotea balthica and Littorina obtusata wer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epifauna samples. Of the total of 37 invertebrate species encountered, only five occurred both in the infaunal and epifaunal samples. Nineteen different tax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benthic core samples. The most abundant invertebrate infaunal taxa were sipunculids, the polychaete Nereis virens, and oligochaetes. Infaunal invertebrate abundances and species divers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elgrass beds than in unvegetated sediments. The abundance and number of species of benthic invertebrates were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seagrass biomass. Community diversity values (H′) were relatively low but fit well in the general pattern of decreasing diversity towards northern latitudes. 相似文献
60.
在利用改进的POM模式的基础上,嵌套西北太平洋区域模式HAMSOM结果,建立1个日本海对马海峡海域斜压准预报模式.通过与已有的观测和研究进行对比,得到较为可信的模拟结果.以温度场和盐度场为参考,系统分析讨论该海域的环流结构及其季节变化.对于温度锋和盐度锋的位置,以及对马暖流的流核等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对马海峡作为日本海的上层水体主要输入区域,对马暖流携带的高温高盐水经过该区域时,在温盐等方面呈现出自南向北的递减变化趋势.对马暖流被对马岛分为东西两支,流核深度随季节变化,并且明显存在双核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