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24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81.
微指状叠层石(microdigitate stromatolites,以下简称MDS)是新太古代—中元古代一种重要的沉积构造。由于其内部以纤维状组构为重要特征,而缺乏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被认为代表特定海洋化学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海底碳酸盐沉淀,属无机成因。本文对华北中元古代雾迷山组硅化MDS的显微组构研究发现,其柱体由亚毫米级浅色微亮晶纹层(平均厚约65μm)和暗色微晶纹层(平均厚约680μm)交互叠加而成。前者含较少细菌残余,重结晶显著;后者富含细菌残余、微晶多面体及微球粒,并进一步分为具密集连续次级微纹层的(平均厚约380μm)和具稀疏断续微纹层的(平均厚约300μm)两种暗纹层。这三种纹层在纵向上的规律性交互可能反映了季节性变化。毛发状垂向纤维贯穿于整个柱体,但在亮纹层内稀疏。这种纤维可能由垂向生长的丝状菌束(宽<10μm)矿化而成,有些由微球粒(粒径为10~30μm)定向富集构成。微球粒富含细菌残余、胞外聚合物(EPS)以及与之密切共生的纳米颗粒(粒径<45nm)。纳米颗粒可粘结形成亚μm级多面体,构成碳酸盐晶体生长的基点。包围微球粒的微亮晶环边和纤维组构间的微亮晶条带内少细菌残余,可能属微生物影响的矿化成因,而纤维体和微球粒则是微生物诱发矿化的结果。故中元古代MDS属微生物成因,它所展现的有机矿化过程可能也适用于更古老的叠层石。此外,MDS内有机矿物从纳米颗粒到微球粒的有序聚合可能代表了有机矿化的普遍过程,并可用作判定微生物成因碳酸盐岩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382.
利用Excel VBA自动绘制物化探平剖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李波  刘慧鹏 《云南地质》2010,29(2):231-234
提出在Excel VBA平台,结合Active X技术,自动实现平剖面图的数据整理及Surfer成图,应用于云南中甸铅锌矿数据成图工作,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83.
设计和实现了65 m射电望远镜中频传输分配系统,频率范围0.1~2.5 GHz,通道数6路,0~30 d B衰减本地和远程可调,链路增益、端口驻波比、分配输出隔离度、通道一致性等指标满足要求,给数字终端提供了良好的中频输入信号。经过系统验证,该中频传输分配系统整体性能优良,可以很好地满足射电观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384.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21,23(3):461-488
几年来针对巴哈马现代文石鲕粒的持续性研究表明,微生物和细胞外聚合物质(EPS)在鲕粒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即: 鲕粒可以看作是“纹层状的有机沉积构造”并遵循着微生物岩体系的一些形成特征。但是,鲕粒30亿年的发育历史、多样化的产出环境、特征性的矿物构成和各种各样的沉积组构,确实赋予了鲕粒生长和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因为鲕粒在何处而且如何形成、以及鲕粒究竟记录着何种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许多问题还存在剧烈争论。来自于江苏徐州贾旺剖面苗岭统张夏组上部鲕粒滩相灰岩,由较为典型的方解石放射鲕粒所组成,表现出放射状、放射—同心状和泥晶质的沉积组构,而且在鲕粒核心、鲕粒皮层以及在鲕粒间的不规则团块或凝块的暗色泥晶质构成中高密度地保存着精美的葛万菌(Girvanella)化石,进一步表明了这些暗色泥晶构成代表着较为特征的光合作用生物膜,从而提供了一个苗岭世方解石海中放射鲕粒形成较为直接的微生物证据,以及与光合作用生物膜之间复杂的成因联系,因为葛万菌是相对较为肯定地类比于近代钙化织线菌(Plectonema)的丝状蓝细菌化石,尽管还可类比于现代的伪枝菌(Scytonema)。虽然形成放射状鲕粒皮层的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的沉淀作用确实不能解释为直接的微生物沉淀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些放射鲕粒确实表现出光合作用生物膜诱发、滋养并促进了放射纤维状方解石皮层增生作用的重要证据,为拓宽“鲕粒谜”的阐释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的典型实例,而且还成为寒武纪苗岭世方解石海与后生动物辐射相耦合的蓝细菌繁荣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85.
大别山北麓与华北上古生界稀土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方法测试了大别山北麓和华北东南部晚古生代砂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别山北麓石炭系样品具微弱的Eu负异常,δEu为0.915,分布曲线基本上呈近似直线或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弧型;华北石炭-二叠系样品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为0.637,分布曲线基本上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V”型,两者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稀土元素特征和其他地质资料,认为两者沉积物质的来源具有差异,在晚古生代,两者的物源没有联系,大别山北石炭系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不成熟的上地壳的岛弧体系,反映华北板块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性质,淮南矿区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成熟的上地壳,反映华北板块板内稳定的地台沉积。δ  相似文献   
386.
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若干地层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范炳恒 《地层学杂志》1998,22(2):143-148
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丰富翔实的地质资料为基础,对华北地台石炭二叠纪的若干地层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1)修订并论证了华北地台上古生界最底部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田师傅组,指出这个组的区域分布和穿时性特征,同时对其实用性也进行了论证;2)讨论了华北地台石炭系-二叠系界线,主张以类Pseudoschwagerina带底作为二叠系的开始,有利于大区域内的相关地层划分对比;3)讨论并厘定了华北地台本溪组、太原组和上石盒子组等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4)华北地台东北部确切存在早石炭世沉积,传统的有关该区的地质历史结论应予修正。  相似文献   
387.
中国最古老铀矿床成矿年龄及铅同位素示踪铀成矿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夏毓亮  韩军 《地球学报》2008,29(6):752-760
中国发现的最古老铀矿床(点)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台东部的鞍本地区及辽东地区其他铀矿化点、华北地台中部的中条山地区和华北地台西部的龙首山地区.通过多年来对这些地区所积累的47件晶质铀矿U-Pb同位素数据的整理处理,指出中国最古老铀矿床(矿点)尽管其成矿地域、成矿类型、成矿地质背景不同,但成矿年龄基本相同,在(1800±100)Ma左右成矿,铀成矿作用发生在早前寒武纪末吕梁造山期,而矿床可能主要在燕山运动期受到叠加改造.对华北地台东部诸省200多件方铅矿的铅同位素数据进行铅同位素数据处理:利用H-H模式分别计算了这些矿石铅源区的μ值及Th/U值,并统计了各省区μ值及Th/U值的均方差S和变异系数x;利用Pb构造模式获取不同地区铅的物质来源.文中还报道了特高放射性成因矿石铅的存在地域.矿石铅同位素示踪表明,我国辽东地区应该是很好的潜在铀成矿省.  相似文献   
388.
中山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部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由中山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心实施建设的网络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目前该项目的一期工作已经启动,本文对其数据部署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9.
负地闪不规则脉冲簇事件的宽带干涉仪三维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宽带干涉仪的三维观测数据,对发生在负地闪继后回击前的不规则脉冲簇事件CPT进行了研究.首先对CPT事件快电场时域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CPT事件的辐射源时空发展特征,并对这些CPT事件、梯级先导和直窜先导在30~290 MHz频段辐射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次CPT事件的快电场脉冲间隔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3~9.0μs和2.7~4.9 μs.CPT事件的击穿过程为负极性击穿,其发展特征与直窜先导或企图先导没有明显区别.10次CPT辐射源发展速度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发展速度在3.23×106~1.93×107 m·s-1之间,平均值为1.02×107 m·s-1,与企图先导或直窜先导的速度统计结果相当.10次CPT事件在30~290 MHz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平均值分别比同次地闪中的梯级先导和直窜先导强1.8~11.6 dB和2.4~12 dB.  相似文献   
390.
根据对豫西地区义马组植物群三个植物组合的系统研究,以古植物组合的动态变化及古植物叶相特征为证据,论证了华北地台南缘中—晚侏罗世时期气候变热是从巴柔—巴通早期开始的,明显早于南欧、中亚及西北利亚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