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9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549篇
测绘学   369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536篇
地质学   973篇
海洋学   548篇
天文学   112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27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6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3篇
  1905年   3篇
  1900年   3篇
  1897年   7篇
  1877年   7篇
  18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1.
为实现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网络实时查询功能,在目前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的储量管理软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基于C/S的矿产资源开发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操作系统平台采用了MS Windows系统,程序开发平台采用了Borland公司Delphi,数据库的查询语言采用标准SQL查询语言,主要实现了矿产资源开发和储量数据的综合查询和汇总功能.  相似文献   
82.
对球形空腔偏心解耦爆炸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方向和不同爆心距节点的S波和P波速度曲线以及岩石单元中拉伸应力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空腔偏心解耦爆炸激发的S波具有方向性,S波幅值与对应P波幅值相当,激发S波的物理机制是振荡的拉伸应力,它等效于偶极子震源。  相似文献   
83.
喀斯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活跃,地下水系统容易受到地表污染物的污染。为了解喀斯特城市地表水—地下水系统污染特征和污染物质来源,对贵阳市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和城市排污污水的硫同位素和氯同位素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贵阳市不同类型水体的δ37Cl值在-4.07‰~+2.03‰之间变化,δ34SSO4值变化为-20.4‰~+20.9‰。大气输入物质和城市排污污水的δ37Cl、δ34S及Cl-/SO42-比值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不同,稳定硫和氯同位素的结合研究为示踪地下水污染物来源提供了有效研究手段。贵阳市地下水中的Cl-和SO42-至少有4种来源,人为活动通过城市排污和大气输入向地下水系统大量输入了硫酸盐和氯离子。   相似文献   
84.
黄海西北近岸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6S rDNA文库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黄海西北部3个近岸站位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解析。对表层沉积物16S rDNA序列统计表明,各站位细菌群落多样性很高,γ-和δ-变形菌纲分别占克隆序列总数的20%~32%,是沉积物中的绝对优势类群。DGGE图谱分析表明,同一站位中不同深度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而不同站位间群落结构相差较远。研究表明在黄海西北近岸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较高,优势类群明显,在较小尺度范围内群落结构的垂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5.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识别红斑后海螯虾,然后对海南附近海域(18°30′-19°00′N,111 °30′-112°30′ E)、北部湾口海域(15°41′ N,110°40′ E)和南沙群岛海域(5°20′-5°29′N,110°09′-111°26′E)三个地理群体进行ITS1的扩增测序.16S rRNA基因序列的结果表明所取样本准确;三个地理群体分别得到616-623bp、619bp和614bp的ITS1全长序列,A、G、T、C含量平均分别为22.3%、29.4%、17.8%和30.6%;其中562个保守位点,39个多态位点.ML和NJ聚类分析显示三个地理群体共聚为三个大支,其中海南群体有群体分化.表明红斑后海螯虾三个地理群体分化极其显著,且海南群体具有相对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6.
3S技术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土地普遍存在的土地环境问题、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提出了应用“3s”技术进行辅助决策,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7.
文章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的目标 ,论述了 3S技术是该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 ,以及展现了 3S技术在该系统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8.
CINRAD-SA双偏振雷达资料在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超  胡志群  胡胜  张扬  李珊珊 《气象》2019,45(1):113-125
对基于水平反射率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降水估测综合法R(C)进行了改进,并对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2016年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的Φ_(DP)使用小波分析进行滤波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变距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K_(DP)的值。分别使用R(C)和R(Z_H)法对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进行降水估算,将估算结果和雨量计小时雨量进行了对比,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对于飑线类型降水,R(C)法对5 mm·h~(-1)以上的降水估测精度要好于R(Z_H)法,且降水率越大,R(C)法优势越明显,当降水率≥20 mm·h~(-1)时,两次过程R(C)法比R(Z_H)法的平均相对误差(RE)降低了17. 2%,平均绝对误差(AE)减少了1.89 mm,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减少了1.66 mm;(2)对于台风类型降水,R(C)法对5 mm·h~(-1)以上的降水估测精度也好于R(Z_H)法,当降水率≥20 mm·h~(-1)时,两次过程R(C)法比R(Z_H)法的平均RE降低了33. 19%,平均AE减少了3. 95 mm,平均RMSE减少了4.05 mm;(3)对于飑线和台风两种类型降水R(C)法都明显改善了降水率较大时的R(Z_H)法低估问题,但R(C)法在降水率10 mm·h~(-1)时也存在低估,可能是由雨滴谱资料观测误差导致拟合的系数偏小或雷达硬件造成的观测偏差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89.
Yasuhiko Ohara 《Island Arc》2016,25(3):193-208
The Godzilla Megamullion is the largest known oceanic core complex (OCC) on the Earth, located in the Parece Vela Basin in the Philippine Sea. 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y of Godzilla Megamullion study is reviewed for the first time, dividing it into three major phases: (i) the early studies done before Japan's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survey program; (ii) the studies during Japan's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survey program that discovered the OCC; and (iii) the studies by the post‐discovery cruises. The early studies included an interpretation of US nautical chart of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ite surveys for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cruises (DSDP Legs 6, 31 and 59). The early studies recognized the presence of the Parece Vela Rift, the extinct spreading axis of the Parece Vela Basin, and established the currently accepted model that the Philippine Sea evolved with eastward progression of backarc spreading and arc migration.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ece Vela Basin comes from Japan's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survey program. The program revealed the ultramafic petrology as well as a two‐stage evolution model of the basin. Following these results, the discovery of the Godzilla Megamullion was made in 2001. The studies by the post‐discovery cruises further revealed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C, such as the presence of abundant plagioclase‐bearing peridotite and the systematic temporal changes in both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and composition of plagioclase and amphibole in gabbroic mylonites and ultramylonites. Zircon U–Pb ages of gabboric and leucocratic rocks indicate that the terminal phase of Parece Vela Basin spreading was with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spreading rate and asymmetry accompanying formation of the Godzilla Megamullion. The estimated denudation rate of the OCC was approximately 2.5 cm/yr;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e previous estimate based on poorly constrained magnetic data.  相似文献   
90.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移民接收国,墨西哥是美国最大的移民来源国,特殊的地缘关系和巨大的发展差距使众多墨西哥人移民美国。墨裔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美墨边境地区,移民集聚带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发展。但族裔矛盾始终是美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9·11”事件后,少数族裔和非法移民问题加剧美国社会分裂和对立,成为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焦点。基于区域地缘关系的视角来看,美国与墨西哥之间长期不对等的国际关系决定了跨国移民的流入状态和生存境遇,也是美国族群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移民问题政治化将持续强化墨裔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使移民个人与家庭面临更大的融入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