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22篇
  免费   7886篇
  国内免费   10863篇
测绘学   4141篇
大气科学   5090篇
地球物理   10176篇
地质学   28861篇
海洋学   5143篇
天文学   2167篇
综合类   3239篇
自然地理   7454篇
  2024年   271篇
  2023年   671篇
  2022年   1337篇
  2021年   1512篇
  2020年   1589篇
  2019年   1810篇
  2018年   1456篇
  2017年   1695篇
  2016年   1859篇
  2015年   2013篇
  2014年   2459篇
  2013年   2411篇
  2012年   2731篇
  2011年   2922篇
  2010年   2525篇
  2009年   2990篇
  2008年   2992篇
  2007年   3332篇
  2006年   3231篇
  2005年   2841篇
  2004年   2672篇
  2003年   2568篇
  2002年   2320篇
  2001年   2015篇
  2000年   1889篇
  1999年   1741篇
  1998年   1510篇
  1997年   1389篇
  1996年   1281篇
  1995年   1072篇
  1994年   1124篇
  1993年   940篇
  1992年   754篇
  1991年   539篇
  1990年   480篇
  1989年   376篇
  1988年   288篇
  1987年   190篇
  1986年   127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29篇
  1978年   36篇
  1977年   26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GIS中多幅地图的缩放漫游及其数据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仁亮 《四川测绘》1998,21(4):151-155
本文在分析现存GIS软件中处理多幅不同比例尺或相同比例尺地图的放缩漫游时的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使用地理逻辑窗口动态裁剪快速而安全的多幅地图无级缩放和全区域自由漫游的方法,并对其数据组织和管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2.
为了探讨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规律,定量研究了静水压力、底水温度、地温梯度和气源组分对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光凹陷现今甲烷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分布。最后,综合各因素的历史演化过程,初步探讨了华光凹陷1.05 Ma BP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演化。结果表明:(1)气源组分和海底温度的变化对研究区内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较大;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海底温度呈良好的线性负相关性。(2)水深超过600 m的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条件;超过600 m水深的海域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大部分超过 100 m,其中西北部稳定带的最大厚度超过300 m,是有利的水合物勘探区。(3)华光凹陷1.05 Ma BP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经历了快速增厚–窄幅变化–快速减薄和恢复的过程。麻坑群与水合物稳定变化敏感区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叠合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其形成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3.
舒哈迪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在发育于奥陶系中统多宝山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岩系中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内,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受舒哈迪背斜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构造控制,铅锌矿石成分简单,伴生有银和铜.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具有不明显的分带性.成矿物质来源于奥陶系中统多宝山组变质岩系,成矿热液来源于隐伏的岩浆侵入体,矿床成因属于岩浆热液充填(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形成时代为燕山早-中期.  相似文献   
74.
数字滑坡技术及其典型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改变传统滑坡遥感技术方法效率低、调查精度难以提高的状况,经多年实践与探索,笔者于1999年提出了“数字滑坡”概念。该概念使传统的“地学滑坡”拓展为能以数字形式表达的,具有三维空间、“多维”时间信息的,由“多元”要素组成的“数字滑坡”。数字滑坡技术系统由滑坡解译基础技术、遥感识辨滑坡技术、滑坡数据库及滑坡模型4部分构成。多年来,数字滑坡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大型水电站建设、山区交通线建设、区域开发环境治理以及抗震减灾等领域,也用于大规模个体滑坡调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服务于国家防灾减灾战略。该文主要以西藏帕里河及川东天台乡2个典型滑坡调查为例,阐述数字滑坡技术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75.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shal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er third member of the Shahejie Formation(Es3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using N2 adsorption, high-pressure mercury injection capillary pressure(MIC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high-speed centrifugation, and displacement imag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le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shale oil movability directly. Movable oil saturation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pore volume for radius > 2 μm, as larger pores often have higher movable oil saturation, indicating that movable oil is present in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as follows.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res often have oil-wetting properties because of organic matter, which has an unfavorable effect on the flow of oil, while the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are often wetted by water, which is helpful to shale oil movability. The rich surface provided by the relatively smaller pores is beneficial to the adsorption of immovable oil. Meanwhile, the relatively larger pores create significant pore volume for movable oil. Moreover, the larger pores often have good pore connectivity. Pores and fractures are interconnected to form a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which provides a good permeability channel for shale oil flow. The smaller pore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separately;thus, they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flow of shale oil.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fabric macroscopically affect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Calcit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hale oil movability by increasing the brittleness of shale and is more likely to form micro-cracks under the same stress background. Clay does not utilize shale oil flow because of its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its block effect. The bedding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large-scale storage space and improves the connectivity of pores at different scal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movability of shale oil.  相似文献   
76.
粗差验后方差的无偏估计与最优稳健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正态粗差假设下导出了粗差验后方差的无偏估计,对误差工膨胀模型和误差均值移动模型,两者的无偏估计公式是相同的。这证明了李德仁验后方差的朱建军方差不是无偏的。由于偏方定义的彭方法是正态粗差假设下的最优稳健估计。  相似文献   
77.
胶东金矿金成色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金成色的因素较多,包括矿床成因类型、形成深度、变质程度、成矿时代、成矿温度和矿化阶段等,其中金矿床形成深度是最关键的因素。矿床形成深度大,成矿的物化参数变化慢,形成的金成色高;形成深度小,成矿的物化参数变化快,形成的金成色低。以胶东金矿为例,统计并定性分析了这种关系,证明胶东金矿区存在类似的规律,据此可以推广,以矿床金的成色来判断矿床的形成深度和矿体的延深情况。胶东金矿金成色较低,以550~750居多,反映了金矿成矿以中浅成为主。南张家金矿金成色最低,暗示其形成深度最浅(小于1.5km)。  相似文献   
78.
袁静  王乾泽 《矿物岩石》2001,21(1):43-4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79.
从南北极环境样品中分离到7株产脂肪酶的细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细菌分别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采用p-NPP法对这7株细菌所产的脂肪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在30~40cC、最适作用pH值在7—8之间,在低温下能保持较高的剩余活力,对热敏感,属于适冷脂肪酶.其中假交替单胞菌(Psychrobacter sp.7342)所产脂肪酶具有低温下酶的剩余活力高、有效作用温度和pH范围广、热稳定性较好及对多种金属离子抗性强等特点.该菌株能利用多种单一氮源和碳源产酶,最适产酶温度为25℃.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得到了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和淀粉含量各为1.33%,酵母膏含量为0.3%,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80.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