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8篇 |
免费 | 142篇 |
国内免费 | 2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篇 |
大气科学 | 500篇 |
地球物理 | 86篇 |
地质学 | 117篇 |
海洋学 | 90篇 |
天文学 | 143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ix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from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are employed for examining the full evolut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mode water and 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 (STCC) under global warming over 400 years following the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 4.5. The mode water and STCC first show a sharp weakening trend when the radiative forcing increases, but then reverse to a slow strengthening trend of smaller magnitude after the radiative forcing is stablized. As the radiative forcing increases du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ocean warming is surface-intensified and decreases with depth, strengthening the upper ocean’s stratification and becoming unfavorable for the mode water formation. Moving southward in the subtropical gyre, the shrinking mode water decelerates the STCC to the south. After the radiative forcing is stabilized in the 2070s, the subsequent warming is greater at the subsurface than at the sea surface, destabilizing the upper ocean and becoming favorable for the mode water formation. As a result, the mode water and STCC recover gradually after the radiative forcing is stabilized. 相似文献
102.
平流层温度调整后的辐射强迫的简化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石广玉[1] 一维辐射对流模式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平流层温度调整后的辐射强迫(ARF)进行了计算。参考文献 [1]的瞬时辐射强迫 (IRF)计算的简化公式的形式 ,将ARF的计算结果表示成简单的经验公式。与使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计算得出的ARF结果的比较表明 ,简化计算公式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3.
气象驱动数据质量是影响流域水文过程模拟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周边区域8个气象站记录的数据,对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在流域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比了ERA-Interim和CMFD气象要素年均值在流域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ERA-Interim和CMFD记录气温、相对湿度、向下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数据与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降水和风速数据与观测数据的一致性比较差。小时尺度上ERA-Interim记录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向下短波辐射准确度略高于CMFD数据,而日尺度上CMFD记录的所有气象要素的准确度均高于ERA-Interim数据,结合Noah-MP模型的模拟结果,认为CMFD数据在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适用性整体优于ERA-Interim数据。从两种驱动数据获取的流域气象要素空间分布来看,ERA-Interim和CMFD获取的年平均气温、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向下长波辐射在流域空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向下短波辐射空间分布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4.
105.
根据现有1907—1990年南海大面调查资料,按1°×1°网格进行逐月的标准水层的温度统计。在此基础上采用3次样条函数的插值方法计算出整个南海温跃层的深度、厚度和强度并予以相应分析。分析表明,南海温跃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为辐射型,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的陆架区内,季节变化显著;第二类为不同水体叠置型,主要分布在广大深水区,它长年存在,季节变化较小。一种温跃层的一维积分预报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忽略热平流作用和水平热扩散的前提下,从局部热平衡方程出发,建立了受海面热收支及风混合作用下求解温度垂直分布及温跃层的时空变化。在南海北部水深约300m处进行了单站温跃层后报,结果表明,温跃层的深度、厚度和强度的相对误差均在30%以下。 相似文献
106.
从原始方程出发,应用大气运动的对称反对称性理论,就赤道地区一呈偶极子分布的反对称冷热源对越赤道气流的形成和维持作用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的反对称分布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是通过诱发和维持反对称的气压场分量来实现的。即在热源上空低层形成低压,高层形成高压;在热汇上空形成相反的气压场。这样,在赤道上空高、低层就将形成与相应气压梯度方向一致的越赤道气流 相似文献
107.
Mathieu Vincendon Y. Langevin F. Poulet A. Pommerol M. Wolff J.-P. Bibring B. Gondet D. Jouglet 《Icarus》2009,(2):395-405
The time variations of spectral properties of dark martian surface feature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OMEGA near-IR dataset. The analyzed period covers two Mars years, spanning from early 2004 to early 2008 (includes the 2007 global dust event).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the apparent albedo variations of low to mid-latitude dark reg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produced by the varying optical depth of atmospheric dust as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from the ground by the Mars Exploration Rovers. We observe only a few significant albedo changes that can be attributed to surface phenomena. They are small-scaled and located a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bright and dark regions. We then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s of the mean particle size of aerosols us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observed dark region spectra between 1 and 2.5 μm. Overall, we find that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spectral slope are consistent with a mean particle size of aerosols varying with time between 1 and 2 μm. Observations with different solar zenith angles make it possible to characterize the aerosol layer at different altitudes, revealing a decrease of the particle size of aerosols as altitude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08.
1981年7月9-14日四川持续性暴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1年7月9—14日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流域出现持续性暴雨,并在四川省造成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该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日本GMS卫星资料反演的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以探讨此次暴雨持续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其他大尺度强迫,高空槽长时间维持在长江上游地区,有利于槽后冷空气下沉南伸,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盆地交汇,致使西南涡东移甚慢,于7月11—14日活跃在四川盆地上空。当西南涡沿梅雨锋缓慢东移时,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岷江、沱江、涪江和嘉陵江流域连续多次生消,导致暴雨系统持续维持在这些地区。大尺度的强迫在暴雨区上空产生了大范围持续性的上升运动,而暴雨所需的强上升运动主要由大量局地对流有效位能释放提供。对流层低层持续的水汽辐合和位势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则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与2004年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严重致洪持续性暴雨比较发现,虽然两次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不同,但暴雨发生的物理机理一致,暴雨过程中持续性的上升运动均主要由大尺度强迫等引起,而且两次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均与来自孟加拉湾的强水汽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109.
一种准确通用的台风路径预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天气学理论,对台风云图的晴空区轴线制约台风移动的规律进行物理解释。根据台风云团与晴空区之间存在的干、湿梯度力和推动台风前进的惯性力的互相关系,建立台风移向预报方程和轨迹预报方程,分析论证了台风移向变化的物理过程,把影响台风移动的复杂因子转化为单一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