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otal magnetic intensity and bathymetr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northern Bay of Bengal between 6° to 11° 45 N latitudes and east of 84° to 93° 30 E longitudes. The hitherto known 85° E Ridge is characterised as a subsurface feature by a large amplitude, positive magnetic anomaly surrounded by Mesozoic crust. A newly identified NE to NNESSW trending magnetic anomaly between 7° N, 87° 30 E and 10° 30 N, 89–90° E may be one of the unidentified Mesozoic lineations in the northern Bay of Bengal. The Ninetyeast Ridge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recognizable magnetic anomaly. The Sunda Trough to the east of the Ninetyeast Ridge is characterised by a positive magnetic anomaly. A combined interpretation, using Werner deconvolution and analytical signal methods, yields basement depths ~ 10 km below sea level. These depth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seismic results of Curray (1991).Deceased 24 December 1991  相似文献   
12.
报导了2012年7月12—14日太阳活动期间,中国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的观测结果.利用两种不同静日曲线推算方法对此次太阳活动事件中的宇宙噪声吸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静日曲线推算方法生成的Keogram总体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对强吸收区域上述两类Keogram都能得到一致的反映.但对于弱吸收区域而言,基于He等提出的静日曲线方法得到的Keogram能较好表现吸收区域轮廓并反映其空间变化特征.由于弱吸收区域往往是连接分立强吸收事件之间的通道,它的存在对于判定相邻的两次吸收事件是否相互关联以及吸收区域的运动速度至关重要,因此He等提出的静日曲线推算方法对于直观描述电离层对宇宙噪声吸收事件中的动态变化过程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驱波观测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驱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地震预测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点。列举了国内外前驱波观测事实,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地震工作者对前驱波进行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挖掘降水的内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基于1960—2017年4—9月的中国日降水数据,利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不同强度的降水事件,定义相邻同强度降水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为“静默时间”,描述同阈值降水事件再次发生的历时长短。“平均静默时间”可以表征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特征,即某一时段内,平均静默时间越短(长),同类型降水事件再次发生的历时越短(长),其群发性程度越强(弱)。分析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平均静默时间在中国东部地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表明: 1960—2017年,一般强度降水事件在长江中游地区较其余地区群发性强,而东北南部地区则较弱; 极端降水事件在中国东部北方地区群发性较强,而在南方地区则偏弱。就气候态演化过程而言,一般强度降水事件的群发性在长江以南地区有所增强,在东北南部地区则呈减弱趋势;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特征在中国东部北方地区不断减弱,但在南方地区持续增强。各站点降水事件静默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均呈幂律分布,且时、空上呈无标度特征,表明日降水系统为现实世界中的自组织临界系统,为时间序列分析角度理解降水事件内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data of three different neutron monitoring stations, Deep River, Tokyo and Inuvik located at different geomagnetic cutoff rigidities and altitudes has been harmonically analysed for the period 1980–1993, 1980–1990 and 1981–1993 respectively to investigate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urnal, semi-diurnal and tri-diurnal anisotropies in cosmic ray (CR) intens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hange in IMF Bz component and solar wind velocity on 60 quietest day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amplitude of first harmonic is highly anti-correlated to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high-speed solar wind stream (HSSWS) epoch on quiet days for three neutron monitor stations at different geomagnetic rigidity thresholds. During quiet days the amplitude of all the three harmonics significantly deviates on the onset of HSSWS epoch, whereas the direction of the anisotropy of all the three harmonics remains time invariant at three different cut off rigidity stations. The amplitude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of anisotropy of all the three harmonics does not have tim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Bz component of IMF on geo-magnetically most quiet days.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_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东部M_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2)华北地区M_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3)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_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_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薛艳  姜祥华  刘桂萍 《地震》2020,40(2):1-17
华北地区历史强震活动频繁, 但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至今6级以上地震平静近22年。 大家对该区域未来6级以上地震危险趋势非常关注, 且有不同观点。 本文分析了该区6级以上地震活跃—平静周期性, 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对周期成分进行了定量计算; 对比研究了活跃期与平静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本文称其为过渡幕)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持续时间; 从1999—2018年地震应变释放率与第Ⅲ、 第Ⅳ活跃期、 第3平静期和第Ⅳ活跃期内第3、 第4平静幕的对比、 平静幕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 当前华北地区显著的5级地震平静以及该区6级和7级以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状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支持当前华北地区进入平静期的依据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8.
Long period variations in the occurrence of prolonged intervals of calm magnetic field conditions are studied using index Ap of magnetic activity. The solar-cycle variation in occurrence is compared with the sunspot number. Anomalous behaviour for solar cycle 20, observed in other solar parameters, are shown to be manifested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quiet intervals.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occurrence indicates a dominant long period variation of about 30 years and a more feeble 11-year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19.
藏、青、川、滇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5年以来藏、青、川、滇交界地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活跃的韵律状态,本文详细讨论了这期间出现的10次完整的平静~活跃过程,讨论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若干现象,及其与青藏块体大范围地震活动存在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点,研究粤闽交界及其近海地区(N 22.80°~24.00°、E116.50°~118.00°)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1具备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2现代小地震呈北东方向密集成带分布在南澎列岛附近,与北东向滨海断裂的方向一致;3 6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多属主余型;4 1971年有小震记录以来,一直存在背景性的ML2级左右地震活动;ML4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特征明显;中等地震(ML4~5级)的发生与本区小震活动增强之间无明显关联;当出现年平均b值低于平均值、且较上一年b值下降幅度≥0.5时,可能预示本区进入ML4级地震活跃时段,东南沿海地震带在未来1~2年内可能有中强或以上地震发生;ML4.5级以上地震前,应变能释放曲线存在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