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0篇
  免费   1509篇
  国内免费   1581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941篇
地球物理   1968篇
地质学   4076篇
海洋学   183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75篇
自然地理   3479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21篇
  2022年   478篇
  2021年   496篇
  2020年   439篇
  2019年   472篇
  2018年   419篇
  2017年   468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499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686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638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583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611篇
  2005年   480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430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黄河流域NDVI/土地利用对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蒸散发(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M-K检验、Sen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2001—2015年黄河流域ET时空分布及不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下的ET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黄河流域年均ET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黄河流域ET、NDVI...  相似文献   
82.
地表温度是地表能量平衡、区域和全球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辨析中国西北干旱区“天山湿岛”——伊犁河谷的地表温度时空分异,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空间数据统计法,探讨了2001-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 MODIS LST产品的精度(平均R2=0.90)能够满足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2)空间上,地表温度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变化趋势,高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1%,低温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时间上,伊犁河谷平均地表温度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13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尤为突出;地表温度的年内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分布,地表温度高值集中在3-8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3)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下年均地表温度分布的总体特征为建设用地最高,稀疏草地、旱地等次之,冰川/积雪最低;(4)伊犁河谷地表温度变化趋势呈严重减少、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区域面积分别占5%、37%和26%,以基本不变和轻微增加为主。伊犁河谷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变化影响,还受土地类型差异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不同地理区域及景观的温场格局,绿色植被对地表温度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3.
根据1998年和1999年秋季在长江干流从重庆至长江口进行的纵向采样和分析,对长江干流的各态氮、磷含量的沿江变化进行研究。从整体上了解长江干流的水质变化特性,特别是营养盐含量的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干流的SS浓度很高,介于50~400 mg/l。TN、TP浓度分别在70~110 滋mol/L、2~25 滋mol/L之间,前者以NO3-N为主,后者以PTP为主,PO4-P含量仅占TP的10%~20%。DIN/PO4-P的比值在70~160之间,远高于浮游植物生长P限制值,表明长江口及临近海域中P可能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葛洲坝水库对SS、TP、TN、NH4-N、BOD、COD等水质有一定的净化作用。长江水体在通过各大城市以及两大湖泊时,BOD、NH4-N负荷的增加迅速,特别是通过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之后尤为明显。N、P含量的上升与人口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流域内化肥施用量增加有关。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以及周围的面源负荷,对长江流域的营养盐变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焦伟  刘新平  张琳  梁玲霞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96-1404
60 a来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净增100×104 hm2,在流域内部形成众多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通过选取水资源生态环境指数、社会生态环境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运用ESDA空间分析方法和GW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35 a间土地开发与生态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响应关系进行研究,构建"土地开发-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980-2015年克孜勒苏州和喀什地区生态等级正向转移比例较大,有84.86%的比例由较低等级(I)正向转移为低等级(Ⅱ);和田地区的克里雅河流域,阿克苏北部区域以及塔里木河末端且末县等级退化严重,负向转移比例23.46%。和田、阿克苏、喀什地区每增加1.0×104 hm2未利用地开垦规模,综合生态环境分值下降0.60到0.35,而克孜勒苏州则上升1.3~2.1;上游喀什与中游阿克苏两地区每1.0×104 hm2生态退耕,每年将分别化解32.06×104 t和15.60×104 t化肥污染压力。阿克苏地区与巴音郭楞州土地开发生态风险达到环境资源承载力指数的75%以上,预警程度超过Ⅱ级,而克孜勒苏州土地开发处于生态安全范围。每1.0×104 hm2未利用土地开发,全流域风险指数增长均值为0.003 4,下游巴音郭楞州在增加15×104~20×104 hm2耕地后,生态风险将逼近并超过环境预警界限,上游克孜勒苏州将在15 a之后进入中度警告阶段。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黄河北岸兰州段丘陵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基于12个样地数据,采集1 m剖面内不同发生层土壤进行土壤含水率(SWC)、pH、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的测定。分析了研究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植被和土层上的差异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SOC、STN、STP均值分别为4.53、0.74、0.13 g·kg^(-1),C∶N、C∶P、N∶P均值分别为7.85、55.17、8.40;(2)研究区SOC、STN、C∶N和N∶P的块基比C_(0)/(C_(0)+C)<0.25,主要受气候、植被、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STP、C∶P则C/(C+C)>0.75,主要受退耕还草等人为因素影响;(3)研究区土壤整体受到氮限制,与此同时有机碳更为匮乏,磷则在短期内不会成为限制因子。在黄河流域兰州段北岸丘陵区北岸的生态治理与恢复中,应重视有机肥和氮肥的配置与施加,同时需减少人为干扰,这对于植被的快速恢复与养分的固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定量评价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并开展其归因识别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研究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K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近70 a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基于Budyko假设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年径流深以0.41 mm·a-1的...  相似文献   
87.
Alpa Sridhar   《Geomorphology》2007,88(3-4):285-297
This paper attempts to quantify contemporary and palaeo-discharges and changes in the hydrologic regime through the mid–late Holocene in the alluvial reach of the arid Mahi River basin in western India. The occurrence of terraces and pointbars high above active river levels and change in the width/depth ratio can be regarded as geomorphic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discharge. Discharge estimates are made based on the channel dimensions and established empirical relations for the three types of channels: mid–late Holocene, historic (the channel that deposited extensive pointbars above the present-day average flow level) and the present ones. The bankfull discharge of the mid–late Holocene channel was  55 000 m3 s− 1 and that of the historic channel was  9500 m3 s− 1, some  25 times and  5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present river (2000 m3 s− 1), respectively. Since the mid–late Holocene, the channel form has changed from wide, large-amplitude meanders to smaller meanders, and decreases in the width/depth ratio, unit stream power and the bed shear stresses have occurred.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since the mid–late Holocene.  相似文献   
88.
利用Lysimeter蒸散仪于2011-2014年对祁连山中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亚高山草地实际蒸散量进行观测。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对草地参考蒸散量进行估算,根据草地植被高度结合气象数据,以估算日尺度作物系数,以估算的作物系数与模拟的参考蒸散量计算草地实际蒸散量,并用观测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AO改进后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适合该区域草地作物系数的计算;以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的日蒸散量为0.50~7.26 mm,生长季日均蒸散量有年际变化,2011年 > 2014年 > 2012年 > 2013年。总体来看,土壤蒸发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影响蒸散量年际变化的主要部分是植被的蒸腾。  相似文献   
89.
Martin W. Doyle   《Geomorphology》2006,77(3-4):235
Whereas certain linkages between stream channel morphology and stream ecology are fairly well-understood, how geomorphology influences trophic interactions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As a first step, a simple, heuristic model is developed that couples reach-scale geomorphic morphology with trophic dynamics between vegetation, detritus, herbivores, and predators. Predation is assumed to increase with depth beyond a threshold depth, and herbivory is assumed to decrease with velocity beyond a threshold velocity.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ed food chain is sensitive to channel geometry, particularly around the threshold conditions for predators and herbivores. Importantly, geomorphic influences are not isolated to a particular trophic level, but rather are transferred through the food chain via top-down and bottom-up effects. The modeled system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end-members of the food chain: vegetation and predators.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geomorphic disturbances, known to affect a single trophic level (e.g., fish), likely impact multiple trophic levels in the stream ecosystem via trophic interactions. Such impacts at the multiple trophic level are poorly understood. While limited by the lack of empirical long-term data for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this simple model provides a structure for generating hypotheses, collecting targeted data, and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stream disturbance or restoration on entire stream ecosystems. Further, the model illustrates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coupled stream models to explore spatial and temporal linkages.  相似文献   
9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粘性泥沙的数量与输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林承坤 《地理学报》1992,47(2):108-112
长江口的粘性泥沙有89.6%以上来源于长江补给区,一部分来源于废黄河与黄海补给区。长江补给区的粘性泥沙的汇入百分数及其输沙量两者均为已知,据此计算出长江口粘性泥沙沉积量为4.554×10~7t/a,从长江口输向杭州湾与东海补给区的粘性泥沙输沙量为2.247×10~7t/a,废黄河与黄海补给区输向长江口的输沙量为2.730×10~7t/a。长江口粘性泥沙的数量同1915年与1963年实测地形图比较量算的数量为4.469X10~7t/a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