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329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395篇
地球物理   428篇
地质学   739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青藏高原中部北北东向深部负磁异常带的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最新测量获得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图 ,经不同高度向上延拓后 ,发现在测区东部 ,即青藏高原中部自柴达木向西南延伸的广大地区 ,出现一条极为明显的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带。从对航磁区域场的分析 ,并结合人工地震、重力计算莫霍面深度、热水活动、最新火山岩活动、地貌特征和天然地震活动等多种资料的解释 ,认为负异常带是由于深部热流沿北北东向上升引起局部岩浆熔融 ,使上地壳下部具有较高的地温 ,导致磁性层底部消磁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加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 ,为高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2.
Coesite was discovered as inclusions in zircon separates from pelitic gneiss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eclogite body in the North Qaidam ultrahigh-pressure (UHP) terrane. Some graphite inclusions were also found. This finding suggested the occurrence of in-situ UHP metamorphism and that the terrane was most likely recrystallized at pressures below the diamond stability field. It supported other previous indirect UHP evidence, such as polycrystalline quartz inclusions in eclogitic garnet, quartz lamellae in omphacite and P-T estimates for both eclogite and garnet peridotite. The U-Pb and Sm-Nd ages of the North Qaidam eclogite indicated that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occurred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which probably recorded a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plates.  相似文献   
83.
利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探针剥蚀系统(LA-ICP-MS)对北羌塘新第三纪高钾钙碱岩系英安岩中角闪石的主元素和微量、角闪石强烈富集Sc、Ti、V、Cr、Co、Ni等不相容亲铁元素,而相对亏损Th、U、Pb、Rb等强不相容的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丰度高,且无Eu异常,批示北羌塘这套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可能是青藏高原加厚的相当于榴辉岩相物质组成的下部陆壳脱水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84.
青藏特提斯沉积地质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组成青藏高原的主要微板块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了各具特色的地质演化历程和发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地壳结构。青藏高原的沉积地质历史演化 经历了区内各主要微板块的基底形成与盖层沉积演化 的前特提斯阶段;以板块汇聚边缘与碰撞时期的构造背景为基础,划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沉积叶质历史发展及其所形成的弧盆体系格架的特提斯形成演化阶段;随着始新世末期残留海的消失,青藏地区形成统一大陆,并进入统一应力场的青藏统-陆壳形成阶段;从中上新世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阶段,青藏高原上发育了一些大中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如羌塘盆地、措勤盆地、昌都盆地等都经历过从弧后向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演化阶段,并具有受喜马拉雅运动统一改造的特征,这些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85.
利用卫星资料试作青藏高原地表净辐射场的气候反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翁笃鸣  高歌 《气象科学》2001,21(2):162-168
利用 ERBE和 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 ,结合已提出的地表短波吸收辐射 ,大气逆辐射以及地表长波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 ,计算出 2 5°~ 4 0°N,75°~ 95°E间 2 .5°× 2 .5°经纬度网络点及高原 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表净辐射 ,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 ,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6.
质量平衡法——定量恢复新生代青藏高原造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对东亚地形,水文分布,季风起源,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化学组分改变等的影响,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定量研究方法的缺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质量平衡法的提出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阐述了质量平衡法的原理,并以Metivier等对西藏高原地区,东亚,印度支那和印度板块地区的研究为例,介绍了质量平衡法的应用,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重点。  相似文献   
87.
A total of 11 earthquakes with 15 Rayleigh wave paths, recorded at 11 broadband digital PASSCAL seismometers installed in the Tibet Plateau by the Sino-U.S. joint research group,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phase velocity and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surface waves in periods of 10–130 s. The average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quality factor {ie271-1} structures in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ere obtained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e average {ie271-2} is low and there exists a high attenuation ({ie271-3}=93–141) layer in the crust. The depth range of the low {ie271-4} value layer (16–42 k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ange of low velocity layer (21–51 km) in the crust. Below 63 km in the lower crust, {ie271-5} decreases with depth from 114 to 34 at depth of 180 km. The low shear wave velocity and low value of {ie271-6} at the same depth range in the crust indicate that the rocks in the range is probably melted or partially melted. According to the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 crust is about 71 km and a clear velocity discontiniuty appears at the depth of 51 km. The low-velocity zone (4. 26 km/s) at depth of 96–180 km may be corresponding to the asthenosphere. Contribution No. 96A0047,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SSB, China.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88.
青藏高原南缘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名修 《地震地质》1996,18(2):143-155
喜马拉雅构造带于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两代受力条件截然不同的形变。早期造山挤压形变与造山后的引张形变、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的大幅度抬升。大致低喜马拉雅范围即青藏高原南缘,现今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和高喜马拉雅块断抬升相辅相成。流行的板块聚合动力学模式,即使早新生代发生过,晚新生代以来已经灯熄。东亚大陆现代形变与地震活动的驱动力不可能源于青藏高原南缘被动挤压,而是取决于与高原隆起相关的深部主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9.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不如东南季风区详细;而且西南季风因高原屏障作用给本区带来的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明显地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90.
李震  孙文新  曾群柱 《地理学报》1999,54(3):263-268
冰川变化的常规观测方法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无法实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冲川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位于昆仑山脉中段的布喀塔格山峰冰川为例,利用1973年至1994年的RBV,MSS和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目视判读与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冰川界限,形成冰川边界图,并规一化坐标系统,以GIS为工具分析该冲川群的变化情况,计算冲川进退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