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381篇
地球物理   397篇
地质学   706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31.
青藏高原的现今地壳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厚维 《西北地质》2009,42(1):34-42
古近纪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的俯冲作用,造成了青藏高原强烈的陆内变形,引起了古造山带的复活;同时也使高原前陆盆地和内部的一些中小型盆地内数百米至数千米厚的新生代地层发生褶皱和冲断,遍布全区的逆冲推覆构造、走滑断裂和活动褶皱,在区域性的北东-南西向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导致高原地壳缩短加厚和整体向东滑移。高原的抬升是整体地、间歇性地、不均速地隆升。它经历了古近纪缓慢抬升一新近纪末至更新世快速抬升一全新世地壳振荡运动频繁的三个阶段。自7Ma至今,青藏高原累计抬高了3000~3500m,喜马拉雅山从古地中海崛起以来,至少上升了5000m。现代地热、地震发生,至今没有停止活动。  相似文献   
732.
青藏高原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保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2):285-291
依据冰芯、树轮、沉积物分析和冰川波动等各单点古气候代用资料,以及重建的综合温度变化曲线,分析了近 2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全青藏高原综合温度曲线显示中世纪暖期(1150-1400年)、小冰期(1400-1900年)以及公元 3~5世纪冷期的存在。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 9~11世纪,青藏高原东北部以温暖为特征,而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表现为寒冷。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分别于1150-1400年(此时段在高原东北部表现为弱暖期)和1250-1500年经历了气候变暖。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最新综合研究结果比较,高原东北部与中国东部的温度变化最为一致。而且,许多重大气候事件,如1100-1150年、1500-1550年、1650-1700年和1800-1850年的冷事件在高原和中国东部同时出现,而后 3次冷期与小冰期期间中国西部发生的冰川前进相匹配。  相似文献   
733.
邱海军  崔鹏  曹明明  刘闻  高宇  王彦民 《岩土力学》2014,35(12):3541-3549
在分析地质灾害规模分布的基础上,基于最大熵原理在理论上推导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长、宽和厚等参数规模频率负指数分布关系,提出了规模参数频率分布简单而有效的计算公式。最后以黄土丘陵区宝塔区为例,对所提出的公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宝塔区地质灾害以中型滑坡和中型崩塌为主,但大型地质灾害在控制着滑坡崩塌总面积和总体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规模等级指数主要集中于(5.5,6]级、(4,4.5]级和(5,5.5]级;(3)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的长、宽和厚规模频率分布符合更简单的指数关系,且用指数关系拟合的规模频率曲线不会产生偏转效应;(4)对面积和体积取算术平方根和立方根后,它们的规模-频率分布也呈现出负指数分布,并且拟合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0.9,概率P<0.05)。  相似文献   
734.
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北西西向构造带,它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中部发育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两侧发育向外扩展的多条逆冲断裂,剖面上呈向北偏心的花状构造。自古近纪中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成为青藏高原早期的北东边界,其新生代构造活动控制了两侧的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和构造变形。在构造带南侧滩歌盆地自古近纪中晚期堆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砾岩和砂岩地层,但未见新近纪地层;沿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中部在中新世形成具有剪切拉张性质的武山—漳县盆地,沉积了厚度超过千米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序列;在构造带北侧陇西盆地从古近纪中晚期至中新世晚期一直处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连续的新生代地层序列。在中新世晚期以后,整个构造带遭受挤压变形,逆冲活动强烈,中部的武山—漳县盆地和北侧的陇西盆地相继消亡,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位于构造带南侧的滩歌盆地也同时发生轻微缩短变形。第四纪晚期以来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方式,而逆冲断裂活动则迁移到了北东方向的海原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又称中卫—同心断裂)等构造带之上,实现了大区域范围内的应变分配。  相似文献   
735.
川西藏东地区金矿床类型与特提斯地质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西藏东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自早古生代以来,区内曾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金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区内金矿床的主要类型有: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金矿床、层控型金矿床、浊积岩型金矿床、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金矿床、斑岩型金矿床、剪切带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36.
该市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西部,是黄河河谷盆地型城市,其城市污染代表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条件下污染特征。城市污染因子主要是大气降尘(烟尘)、沙尘、二次扬尘(地尘)以及固体垃圾物弥撒和污水灌溉。污染元素主要是Hg、Sb、Pb、Be、As、Cd、F等。以重金属为主的元素污染规律是(1)污染程度与人口密度、人群流通量密切相关;(2)人口集中商业发达的城区污染大于人口密度较小、工业较集中的城区;(3)工业污染中,重工业大于轻工业;(4)农业污染中,污水灌溉区大于非污水灌溉区;(5)污染物中重金属含量随颗粒细化而富集,其危害程度也愈来愈大。在评序污染程度时,除采取污染指数外,引入了勘查地球化学中的面金属量、衬度指数,使评价工作更具区域化、综合效应化。  相似文献   
737.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38.
青藏高原隆升的历史背景和机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藏高原自中、上新世大幅度的隆升、形成,是亚洲大陆壳体演化-运动历史中,与地洼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重大事件之一。对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运用历史一动力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从多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根据上地壳结构、历史背景、占植物区、地热活动状态等资料,对隆升运动的物质基础、物理因素、内动力和外动力因素;及其对壳体演化一运动史的制约等的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运动发生于亚洲大陆接纳印度外来壳体的过程完结之后,是在另一次和另一种地壳运动中出现的。从力学上说是在碰撞力及后继挤压力已衰退,又经青藏统一古地台形成、以垂向运动占主导的稳定区阶段的间断之后,再度转入活动区阶段,由于多方面的挤压力才开始发生的,是属于另一个壳体演化阶段和另一个应力场的产物。在造山带的性质上,隆升事件是在印度壳体与中亚壳体汇聚接合已经完成,印度大陆已成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并且碰撞造山力及其后继厂力都已为地台型地壳运动所代替之后,才由于大陆内部的地洼型造山作用所致的。  相似文献   
739.
There is a massive amount of geomorphic evidence for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Longmen Sha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 have surveyed some typical geomorphic markers including the Wenchuan-Maowen, Beichuan-Yingxiu and Pengxian-Guanxian faults, terrace offsets, scarps, fault-controlled saddles, dextral shutter ridges, dextral channel offsets, graben, shatter belts, and pull-apart basins.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and thermoluminescence(TL) ages were obtained using silty sand taken from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sediments.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we calculated the rates of thrusting and strike-slip,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enozoic tectonic shortening at the plateau margin is minor with the rate of thrusting less than 1.10 mm/a and the rate of strike-slipping less than 1.46 mm/a. The Longmen Shan is a zone of NNE-trending dextral shear with slip-dip ratio of 6:1-1.3:1. From NW to SE, the thrust component becomes smaller, whereas the strike-slip component becomes larger.  相似文献   
740.
青藏高原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效应   总被引:9,自引:1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度 《第四纪研究》2001,21(6):484-489
近几百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对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影响十分明显。它强化了自第三纪以来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形成山地湿岛与荒漠绿洲并存 ,导致亚洲干旱核心区域的出现。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显著 ,横断山区发育着独特的干旱河谷。山地垂直带谱类型的分布模式揭示了青藏高原自然景观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高原地势格局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 ,制约着高原本身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 ,形成独特的自然地域系统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