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5篇 |
免费 | 509篇 |
国内免费 | 1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4篇 |
大气科学 | 148篇 |
地球物理 | 504篇 |
地质学 | 717篇 |
海洋学 | 197篇 |
天文学 | 267篇 |
综合类 | 194篇 |
自然地理 | 9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78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41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153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63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黄卫祖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1)
分别论述了在空间域与频率域中由重力资料反演三维密度分布的理论及其实现的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简便、实用的频率域三维密度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102.
介绍了时间域拉东正反变换的基本原理及该项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以Ng和Perz的算法为基础,以开发地震勘探处理与解释系统为实例,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拉东正变换时收敛精度、反变换数据无损还原和截断信号引起的能量扩散、低信噪比情况下的滤波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改进算法在其他地形下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3.
为了通过实验测量泥沙起动概率,基于封闭槽道内开展的泥沙起动实验,系统论述了基于高速摄影的起动概率测量方法所涉及的起动概率定义、相机采样频率、图像处理方法、起动比例与运动比例的关系等关键问题.根据泥沙在水流紊动猝发作用下起动的物理机制,定义实测起动概率为单个紊动猝发周期内,从一定面积床面上冲刷外移的泥沙比例.根据推移质运动概念模型,提出高速图片拍摄间隔应小于推移质运动的中间时间尺度,以捕获泥沙的每一次起动.在高速图像处理时,通过连续两帧图片之间的灰度差实现运动比例的无偏差提取.进一步分析表明,运动泥沙可处于起动、止动或滑翔状态,运动比例等于起动比例、止动比例和滑翔比例之和,起动比例与运动比例之比等于两张图片之间的时间间隔除以推移质运动的中间时间尺度.基于上述关键技术,将高速摄影测量方法用于泥沙起动概率的测量,结果表明,临界起动水流条件时,床沙处于少量起动现象,对应的临界起动概率与窦国仁所推导的2.28%接近.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研究南极现代地壳运动,中国在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地区布设了形变监测网,并用DI-20测距仪和GPS定位仪对该网进行了监测。同时,中国也参加了SCAR组织的全南极GPS联测。本文讨论了将形变参数纳入误差方程的水平形变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刚体平移、旋转、均匀应变几种典型形变模型在测边网平差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经典自由网与秩亏自由网的基准分析,提出对形变参数以及其它附加参数和点位参数分别给定参考基准的方法。相应于上述方法,编制了一系列数据处理程序并将之应用于对西南极菲尔德斯海峡形变监测网的数据分析。本文还利用监测网应变分析原理,对GPS监测数据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菲尔德斯断裂地区存在微小的断裂剪切运动,但位移量不大。 相似文献
105.
伪谱和高阶有限差分混合方法, 在垂直方向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子, 利用其并行程度高的特点, 在水平方向采用伪谱算子, 保留其高精度的优势, 是计算地震波场的有效方法. 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 简写为GPU) 由于其高度并行性, 在计算此类问题中有显著的优势. 由英伟达(NVIDIA)公司推出的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简写为CUDA)平台极大地简化了GPU编程的难度. 为提高计算效率, 本文实现了基于CUDA 平台的混合方法二维地震波场模拟. 然后基于二维均匀介质模型将CPU与GPU版本的运行时间进行对比. 实际测试结果表明, 基于CUDA 的并行模拟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计算速度, 为开展大规模非均匀地球介质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可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数据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陆相沉积盆地的地质结构复杂,储层岩性的多变,需要有高精度的勘探方法。高密度空间采样是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一项新技术。本文简要说明了点激发和点接收技术,分析高密度空间采样的野外工作方法,介绍了Gijs j.o.Vermeer提出的对称采样原理,从波场连续性的角度探讨了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重点分析高密度空间采样数据的特点, 即:高密集的初至波有利于近地表结构的调查,可提高静校正的精度;小偏移距、小点距接收增加了浅层的有效覆盖次数,提高浅层反射的成像精度; 对规则噪声可实现无假频采样,室内的噪声分析和噪声压制的精度随着提高;高密度采集使波场连续性增强,使得各种数学变换的精度提高,有利于不同波场的分离。最后指出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勘探技术的难点在于室内数据处理,针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