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787篇 |
免费 | 12463篇 |
国内免费 | 74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32篇 |
大气科学 | 4421篇 |
地球物理 | 8628篇 |
地质学 | 27481篇 |
海洋学 | 4756篇 |
天文学 | 1873篇 |
综合类 | 2794篇 |
自然地理 | 60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5篇 |
2024年 | 825篇 |
2023年 | 856篇 |
2022年 | 1271篇 |
2021年 | 1473篇 |
2020年 | 1556篇 |
2019年 | 1687篇 |
2018年 | 1445篇 |
2017年 | 1631篇 |
2016年 | 1723篇 |
2015年 | 1871篇 |
2014年 | 2240篇 |
2013年 | 2212篇 |
2012年 | 2562篇 |
2011年 | 2532篇 |
2010年 | 2231篇 |
2009年 | 2630篇 |
2008年 | 2551篇 |
2007年 | 2922篇 |
2006年 | 2773篇 |
2005年 | 2408篇 |
2004年 | 2320篇 |
2003年 | 2193篇 |
2002年 | 1984篇 |
2001年 | 1760篇 |
2000年 | 1656篇 |
1999年 | 1491篇 |
1998年 | 1307篇 |
1997年 | 1169篇 |
1996年 | 1106篇 |
1995年 | 917篇 |
1994年 | 941篇 |
1993年 | 805篇 |
1992年 | 619篇 |
1991年 | 457篇 |
1990年 | 391篇 |
1989年 | 312篇 |
1988年 | 246篇 |
1987年 | 180篇 |
1986年 | 105篇 |
1985年 | 69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19篇 |
1978年 | 32篇 |
1977年 | 21篇 |
1954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豫西地区铝土矿中镓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镓是一种价格昂贵的稀散金属,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豫西地区的铝土矿石中含有丰富的镓资源。通过对区内铝土矿石中镓的分布特征做了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归纳出镓的分布规律:空间上,在不同铝土矿区的矿石中镓的平均质量分数变化显著,在矿体平均厚度最大的张窑院矿区,矿石中的镓高度富集。时间上,沉积成矿相对较早的铝土矿层,因其长期遭受强烈的表生富集作用,矿石中镓的平均品位较高。从矿石结构类型来看,土状和峰窝状矿石中的镓品位明显高于短、鲕状和致密状矿石。另外,矿石中镓平均含量的变化总与铝土矿富矿体的产出位置关系密切。并且,探讨了铝土矿中镓分布规律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2.
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估计近百年来该地区夏季升温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通过冰川波动历史来揭示气候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以往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大都是一些定性的。文章试图依据冰种变化来定量的研究气候变化,并且通过近百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揭示出本世纪以来该河源地区夏季气温上升约0.23 ̄0.25℃,同时,对于该冰川不同长度规模时的气候敏感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3.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3,自引:2,他引:123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变化等;系统阐述了世界典型含油气盆地的超压形成机制、超压体系中油气初次运移机理以及超压与油气分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超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即:(1)位于超压体系中的低渗超压油气藏;(2)位于超压层系中,以礁灰岩(或浊积砂岩)为储层的高压油气藏;(3)位于超压带上倾方向,以退覆三角洲平原和分流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常压或过渡带超压油气藏;(4)位于超压带上、下部的超压油气藏;(5)位于远离超压体系的泄压区常压油气藏,本文对指导、加深新老油气区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本文论述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建立步骤以及计算、检验、精度分析方法,并用郑州市地下水中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作为实例进行了具体的预报。 相似文献
995.
996.
Effects of calculation procedure and sampling site on trap method estimates of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a shallow lak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suspension estimates given by two different trap methods in a shallow lake were compar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ethods to errors in estimates of gross sedimentation and organic fraction of trapped material was explored. The methods were label method, in which resuspension is estimated by determining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surface sediment, suspended seston and trapped material, and SPIM/SPM method,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tling particulate inorganic matter (SPIM) and total settling particulate matter (SPM) is used. During the whole 111 day study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label method, at a sheltered station 1949 g m−2 dry weight of sediment was resuspended, whereas SPIM/SPM gave an estimate of 1815 g m−2. The difference in the estimates was probably due to mineralization loss of organic material in the traps during the two week exposure periods.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of the two methods, the label method was more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the organic content of trapped material. At a wind-exposed station, the total amounts of resuspended matter given by the label method and by the SPIM/SPM method were 4966 g m−2 and 4971 g m−2, respectively. Due to wind effects, escape of trapped material took place, which caused underestimation of gross sedimentation and compensated the effects of mineralization loss to dimin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thods. Of the two methods, the SPIM/SPM method seems thus more suitable for lakes, where bacterial activity is high. If cyanobacterial blooms take place, the label method is probably more reliable, providing that the exposure time of sediment traps is kept adequately short. 相似文献
997.
豫西南泥湖多金属矿田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豫西南泥湖地区具有闻名于世界的特大型钼矿,通过近几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在南泥湖钼矿外围发现了矽卡岩型和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它们成环带状分布于南泥湖钼矿外围。文章重点论述了矽卡岩型和中低温热液充填成因的脉状铅-锌矿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上述三者均属于燕山期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的多金属矿床,并认为,不同类型矿床既存在一定的差别,同时在时、空上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有关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长约410 km的沿江地带,共发育349个变形破坏体(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31.49亿m~3,其中体积大于1 000万m~3的崩滑体有47个。岸坡变形破坏密度D和模数B分别达0.35个/km和316.95万m~3。对岸坡变形破坏体及其所处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变形破坏体与其所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密切有关。系统研究变形破坏体及其与这些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剖析岸坡失稳的成因机制,对岸坡失稳的预测、预防和工程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