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6篇
  免费   911篇
  国内免费   867篇
测绘学   205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1410篇
地质学   2545篇
海洋学   836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86篇
自然地理   71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223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振东 《陕西地质》2007,35(1):38-44
通过对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油气的生成条件、储层特征、油气的运移、圈闭条件及圈闭类型的综合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油气的富集因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2.
应用储层流体包裹技术研究了恩平凹陷油气的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主要有两期充注,第一期充注时间较早(20 Ma),以油为主,原油主要来自深部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大量油气见于浅层储层;第二期充注时间较晚(5 Ma以后),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源自文昌组烃源岩,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层储集层中.研究认为第一期油气充注与盖层形成时间匹配不好,可能是浅层勘探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勘探方向应以深层储层(文昌组)为主,寻找深层早期构造更为重要,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分布模拟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活动层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近地表土(岩)层,是冻土地区热力动态最活跃的岩层,在冻土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青藏高原地区80个气象观测台站1991-2000年的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出青藏高原冻土区的地面冻结指数和地面融化指数,然后应用斯蒂芬公式分别得到多年冻土区的季节融化深度和季节冻土区的季节冻结深度.  相似文献   
44.
四川攀枝花2008年8月31日Ms 5.6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滑动时窗相关法识别sPn震相,测定了四川攀枝花2008年8月31日Ms 5.6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结果显示,震源深度为17 km,表明震源位于中上地壳.元谋-绿汁江断裂带上中强地震分布与断裂走向吻合,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这些表明此断裂近乎直立.结合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我们推测此断裂可能达到20 km深.  相似文献   
4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断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的机理进行了定量解释。结果表明,无论是反向断裂还是顺向断裂,均源于断层岩封闭油气,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是影响其侧向封闭油气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断裂埋深、断裂倾角和地层岩性、地层倾角相同的条件下,理论上反向断裂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大于顺向断裂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即反向断裂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大于顺向断裂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反向断裂侧向封闭能力强于顺向断裂侧向封闭能力,造成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歧口凹陷板桥断裂下盘沙一段下部断层岩在反向条件和顺向条件下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条件下较顺向条件下在油气运移方向有更高的排替压力,侧向封闭能力更强,更有利于油气在板桥断裂下盘沙一段储层中富集。  相似文献   
46.
大采深岩移观测阶段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 讨大 采 深 (780m )的 开采 沉 陷 规 律 ,在 5074工 作 面 上 方 建 立 孟 佃 大 寨 岩 移 观 测 站 ,对 观 测 成 果 的 分 析 ,得 到 如 下结 论 :①大 采 深 开 采情 况 下, 地表 移 动 的 活跃 期( 《规程 》规定 判 断) 存 在 ;或 者 说 地 表 移 动 活 跃 期 的 下 沉 按不速 度小 于 50m m / 月;②随 着 开采 深度 的 加 大 ,地 表 移动 期 推 迟 ,对 地 面 建筑 物 的 破 坏也 比 较 迟 缓;③大 采深 单 一 煤 层的 非充 分 采动 ,地 面建 筑 物受 损程 度 很小 。  相似文献   
47.
相山铀矿田侵蚀程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万良  刘德长  李子颖  张静波 《铀矿地质》2009,25(4):208-213,227
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是矿床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相山地区发育明显的新构造运动,地表总体侵蚀严重,相山峰顶侵蚀深度约为3000m,铀矿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作用,邹家山一带侵蚀深度〉757m,邹家山铀矿床刚好侵蚀到矿化的前峰位置。从矿田西北部到东南部,地表侵蚀深度逐渐加大。西北部矿床保存条件良好,多数铀矿床完整或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深入找矿、扩大远景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8.
选取贵州百花湖入湖支流麦西河为对象,研究了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体系氮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麦西河上覆水中,以硝态氮(NO-3-N)为主,氨态氮(NH+4-N)次之,亚硝态氮(NO-2-N)最低;孔隙水中,溶解无机氮中以NH+4-N为主, NO-3-N次之, NO-2-N最低;沉积物中,总氮(TN)的含量为1110.67~4413.16mg/kg;固定态铵含量为34.56~170.05mg/kg,占TN的1.47%~6.25%;可交换态氮以NH+4-N为主, NO-3-N次之, NO-2-N最低。孔隙水NH+4-N是上覆水NH+4-N的2.65~19.51倍,上覆水NO-3-N是孔隙水NO-3-N的7.14~20.43倍。沉积物TN与孔隙溶解水无机氮(DIN)、孔隙水NH+4-N、沉积物可交换态氮和沉积物可交换性NH+4-N呈显著正相关;在沉积物中,可交换性NO-3-N与可交换性NH+4-N及可交换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可交换性NH+4-N与可交换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孔隙水溶解无机氮与孔隙水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麦西河不同介质中氮的迁移关系则表现为:由于浓度梯度,上覆水中的NO-3-N扩散到孔隙水中,进而累积到沉积物中;沉积物的可交换性NH+4-N,进入孔隙水,最终扩散到上覆水中。   相似文献   
49.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0.
陕西子长油田成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运移及富集条件等方面入手,对子长油田成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生成及油气初次运移条件均较好,但储层、油气二次运移及富集条件相对较差。延长组主要有五种油藏类型,油气分布主要受储层物性、岩性、岩相等条件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