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3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99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502篇
地球物理   634篇
地质学   2112篇
海洋学   825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166篇
自然地理   793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王春禹  姚鹏  赵彬 《海洋学报》2020,42(10):1-13
于2014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高分辨率采样,分析了沉积物粒级组成、比表面积、总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正构烷烃及其相关分子指标,讨论了此区域沉积有机碳和正构烷烃的高分辨分布特征,并结合基于主成分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有机碳的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为0.45%±0.16%,近岸泥质区总有机碳含量较高,外海砂质区含量较低。总正构烷烃(C14-C35)的绝对含量和相对于总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42±0.73)μg/g和(0.34±0.21) mg/g。泥质区以长链正构烷烃占优势,具有较强的奇碳优势;砂质区以短链正构烷烃占优势,且具有一定的偶碳优势。长江输入、老黄河口输入、闽浙沿岸小型河流输入和水动力分选等因素制约了正构烷烃的输运和分布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此区域沉积有机碳来自海源、土壤和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其中以海源为主,其贡献为42.70%±18.18%,由陆地向外海贡献逐渐升高,其次是土壤和高等植物,其贡献分别为2...  相似文献   
152.
红树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幼叶、成熟叶和老叶间活性氧和三种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叶片衰老过程中,丙二醛和H2O2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自由基产生速率加快,表明红树叶片衰老中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并且与H2O2和超氧化物自由基含量的上升相关。在3种细胞保护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叶片成熟过程中增高,随着衰老而急剧降低,细胞保护酶酶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叶片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3.
红树林海岸的沉积物输运和碳沉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grov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questering carbon and trapping sediments. However,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functions is unclear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knowledge on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across the vegetation boundaries. To detect the effects of mangrove forests on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granulometric and organic carbon characteristics of mangrove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vegetation zones of four typical mangrove habitats on the Leizhou Peninsula coast. Based on our results, sediment transport was ofte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o the vegetation friction. A transi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 from the mudflat zone to the interior/fringe zone was often detected from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curve. The vegetation cover also assists the trapping of material, resulting i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interior surface sediments. However, the graphic parameters of core sediments reflected a highly temporal variability due to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sediment texture ranges widely from sand to mud, although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re restricted within the same energy level along the fluvial-marine transition zone. Based on the PCA results, the large variation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either the mean grain size features or the organic carbon feature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pth and δ13C value also indicated an increasing storage of mangrove-derived organic carbon with time.  相似文献   
154.
建立了以经过遗传改造的发光细菌Acinetobacter sp.Rec A为受试物种的环境污染物遗传毒性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最快可在3h内得到毒性评价结果。采用该方法评价了环渤海排污口12份污水样品的遗传毒性。环渤海12个排污口的污水样品均表现出了不同水平的遗传毒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其中,高毒水质集中出现在山东半岛污水样品中,中毒水质集中出现在辽东半岛地区,而低毒水质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地区。综上,在环渤海的污水样品遗传毒性检测中,这种新型发光细菌法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可为以后近海环境的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应用于近海环境水质快速监测与评价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5.
苟富刚 《海洋学报》2023,45(4):95-108
为了研究长江古河谷地区早中全新世沉积物的碳埋藏速率及来源,进行了ZK1孔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δ13C的测定,结合AMS14C(植物碎屑、贝壳)测年、有孔虫及粒度数据,分析了长江古河谷碳埋藏的时空分布特征与TOC来源。采用历史地理学、沉积地质学结合测年数据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分别为U1潮汐河道、U2河口湾、U3潮流砂脊和U4前三角洲。沉积物受到水深、径流、河口余环流、潮流、波浪、风暴与再矿化等作用或因素影响,TOC平均值为0.41%,低于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基准值0.46%。ZK1碳埋藏通量(TOCBF)介于7.4~110.5 g/(m2·a)之间,差异较大。TOCBF数值主要受控于沉积速率。δ13C与TOC/TN(C/N) 投影点结果表明,TOC来源表现为多源特征,且整体表现为偏陆源特征。C/N与δ13C线性拟合相关性高,适合采用C/N与δ13C进行TOC来源的定量分析。基于C/N与δ13C采用三端源模型进行了TOC来源分析。U2、U3沉积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其海源碳与陆源碳较U1、U2沉积单元高,这主要与海洋、陆地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有关。ZK1海洋浮游植物对TOC的贡献量平均值为31%。河口浮游植物对TOC的贡献量平均值为31%。陆源有机碳对TOC的贡献量平均值为38%。整体来看,陆源有机碳的贡献量大于河口浮游植物与海洋浮游植物的贡献量,这与图解法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6.
本研究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联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TOC-IRMS)技术,探讨了高温氧化法测试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根据溶解有机碳的组成特征,从氧化难易程度、分子结构等方面选取5种可溶于水的化合物:咖啡因、葡萄糖、邻苯二甲酸、乙酸钾和腐殖酸钠,配置成DOC溶液。通过改变溶液碳含量、氧化温度、通氧量大小,载气流速等参数,研究不同实验条件对DOC碳转化率及δ13C值的影响。TOC-IRMS在氧化温度850℃,通氧时长20 s(流速10 cm3/min),载气流速80 cm3/min的条件下,测得5种化合物不同浓度DOC溶液的平均碳转化率为95.69%~103.57%;δ13C值与标定参考值基本一致,差值范围为-0.82‰~0.55‰。在上述实验条件下,测得不同类型水样的DOC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7%,δ13C值的标准偏差小于0.2‰,结果表明TOC-IRMS联用在线高温氧化法测定不同类型水样的DOC含量...  相似文献   
157.
在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海底沉积物中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计算表层沉积物中甲烷迁移转化通量,可以更准确评估甲烷来源碳对沉积物碳库和海洋深部碳库影响。本文利用反应―运移模型对采集于南海神狐水合物发育区两个站位(SH-W19-PC、SH-W23-PC)采集的孔隙水SO42-、溶解无机碳(DIC)、Ca2+剖面进行拟合,同时对DIC碳同位素进行分析,确定近海底沉积物中的碳循环。研究显示两个站位孔隙水中SO42-和Ca2+浓度在剖面上随深度呈线性减少,DIC浓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其δ13CDIC值随深度逐渐降低至约-25‰,表明两个站位存在一定程度的AOM。模拟计算两个站位沉积物孔隙水溶解甲烷向上的通量分别为25.9和18.4 mmol·m^-2 a^-1,AOM作用产生的DIC分别占其总DIC量的70.7%和60%。由沉积物向海水中释放的DIC通量占DIC汇的约60%。因此,在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向海底渗漏甲烷大部分以DIC的形式进入上覆海水,这些具有极负碳同位素值的甲烷来源的DIC可能对局部深海碳库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8.
范庆超  徐兆凯 《海洋科学》2020,44(2):138-145
系统总结了白垩纪OAE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OAE1a、OAE1b和OAE2时期的有机碳(TOC)含量、碳同位素、古温度和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综合分析了白垩纪OAEs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白垩纪OAEs的发生可能与该时期海底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以及由其引起的气温升高、碳水化合物大量分解、水文循环加快和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等一系列变化有关。对于白垩纪OAEs演化特征和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白垩纪OAEs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特提斯盆地及其周边陆地,而对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研究报道迄今未见,从而无法对白垩纪OAEs进行全球性对比和系统性研究。今后我们将重点围绕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白垩纪OAEs的演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9.
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对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海洋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整体上处于低效率状态,且各省(区、市)间差异明显,但差异正在逐渐缩小。②2006—2015年沿海各省(区、市)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呈现出“M”形波动上升趋势。③将各省(区、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上海和天津属于高效率型,河北属于中效率型,其余省(区、市)市属于低效率型。④货运距离和能源结构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能源强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0.
南海北部早渐新世发生明显的营养供给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相关地质记录为研究颗石藻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实验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石藻群落演化的指标,定义为E*比值。该比值由富营养属种和中等-贫营养属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而得(E*=e/(e+c)×100,e代表富营养属种,c代表中等-贫营养属种)。其中富营养属种包括小Reticulofenestra, Reticulofenestra lockeri组,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组和Coccolithus pelagicus组,而中等-贫营养属种包括Cyclicargolithus spp.。E*指标与早渐新世营养盐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公变趋势。将群落组合与已发表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对比,我们提出颗石藻可能在二氧化碳持续降低的环境下改变其对碳源和营养盐的利用方式,指示颗石藻的碳浓缩机制可能开始于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