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21.
2010—2020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飞  李婷婷  孟祥涛 《地理研究》2022,41(12):3245-3258
科学评价并揭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乡村建设活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构建包括生产基础、生活设施、公共服务、卫生环境和农业环境5个维度21个指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指数,对2010—2020年全国、区域及省级尺度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测度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 2010年以来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和卫生环境两个维度贡献率最大,农业环境维度贡献最小。(2)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东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快于其他地区,公共服务维度改善最为明显。(3)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呈现“T”字形,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省份水平高,中西部大多省份在乡村生活设施和卫生环境维度存在短板。各省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卫生环境维度缩小最为明显。从强化与社会需求结合、补足区域发展短板和协同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322.
渤中3—2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其距已探明的油田远,储量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研究油田储量充分动用的基础上,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对油田开发方式、层系、注采井网、井型、井位及井距等参数进行精细研究,得到了通过提高初期单井产能实现油田经济高速高效开发,体现边际小油田开发特点的开发方案。为了更有效的规避油田开发中的风险和挖掘油田的潜力,方案对风险和潜力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制订相应对策,使开发方案的可操作性更强。合理简化工程设施,采用“简易井口平台+可移动式采油平台”“蜜蜂式”采油设施,改善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渤海湾今后大规模开发中小型边际油气田积累了实践经验,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23.
武弘麟  程上 《地理研究》2006,25(6):1107-1114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名山进行研究,运用行为地理学中环境感应和环境认知的思想和方法,以人山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探求名山形成规律。通过对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处于我国浙东南的北雁荡山进行剖析和考证,指出雁荡山的发展经历了隋唐以前的边缘接触期、唐代的开山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稳定发展期这四个主要阶段,并认为北雁荡山作为名山的内在本质在于其可居可游性而非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佛教名山。旨在通过对这种演化过程的探讨,为我国名山研究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324.
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于2016年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是对4个台站的观测设施进行改造、台站设备的升级换代、数据传输方式的恢复等,4个台站台址和1个台网中心不变。经过1年的恢复重建,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考核运行率达到99.31%,监测能力满足可监测ML≥0.5地震的要求,2个台站的观测动态范围优于恢复重建前的水平,2个台站不如恢复重建前。  相似文献   
325.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rocking frames that consist of a rigid beam freely supported on rigid freestanding rectangular piers has received recent attention in the literature. Past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special case where, upon planar rocking motion, the beam maintains contact with the piers at their extreme edges. However, in many real scenarios, the beam‐to‐pier contact lies closer to the center of the pier, affecting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rocking frames under the more general case which allows the contact edge to reside anywhere in‐between the center of the pier and its extreme edge. The study introduces a rocking block model that is dynamically equivalent to a rocking frame with vertically symmetric piers of any geometry. The impact of top eccentricity (ie, the distance of the contact edge from the pier's vertical axis of symmetry)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rocking frames is investigated under pulse excitations and earthquake record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tability of a top‐heavy rocking frame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top eccentricity. For instance, a rocking frame with contacts at the extreme edges of the piers can be more seismically stable than a solitary block that is identical to one of the frame's piers, while a rocking frame with contacts closer to the centers of the piers can be less stable.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eccentricity is introduced, beyond which the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contributes to a greater reduction in the response of a frame than of a solitary pier.  相似文献   
326.
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于2016年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是对4个台站的观测设施进行改造、台站设备的升级换代、数据传输方式的恢复等,4个台站台址和1个台网中心不变.经过1年的恢复重建,瓦屋山水库地震台网考核运行率达到99.31%,监测能力满足可监测ML≥0.5地震的要求,2个台站的观测动态范围优于恢复重建前的水平,2个台站不如恢复重建前.  相似文献   
327.
以大丰港航道临时抛泥区抛泥为研究对象,建立苏北辐射沙洲大丰港海域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航道临时抛泥区抛泥后的泥沙运移特征及对周边航道、锚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地形和边界的约束作用下,抛泥区的水质点运动具有明显的往复流特征,大潮涨落潮水质点轨迹存在一定的流路分歧;抛泥区抛泥后,高浓度含沙水体呈南北条状形态,轴线与航道基本平行;涨急和涨憩时刻抛泥,悬浮泥沙对航道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落急和落憩抛泥,悬浮泥沙对锚地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28.
杨默远  刘昌明  潘兴瑶  梁康 《地理学报》2020,75(9):1831-1844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是城市水系统的重构,明晰海绵城市系统所涉及的水循环过程是海绵城市研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以海绵城市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本文定义了海绵城市系统的内涵,明确海绵城市系统的输入项与输出项,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系统的城市水循环过程,即海绵城市建设区“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管网水—地下水”转化过程。分别从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区的降水与污染物输入、掌握典型海绵设施的径流及污染物转化过程、重视排水管网径流监测与汇流特征参数确定、准确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区的径流及污染物外排过程、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与地下水回补效益共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海绵城市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要点,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启发和帮助,促进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29.
基于天津港主航道连续观测点31 d的实测海流资料,利用调和分析对主航道潮流和余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同步风速资料研究风对表层余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航道附近属于弱流海区,表层平均流速为31.4 cm/s,流速总体上由表至底逐渐减小,流速方向大致集中在NW—SE向。(2)观测海域潮流以正规半日往复潮占主导,优势分潮为M2,浅水分潮较为显著,涨潮流流速大于落潮流流速。(3)观测期间表层平均余流流速为2.8~13.8 cm/s,随着深度增加余流流速逐渐减小,方向大多为NW向。该站表层余流受风的影响显著,东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  相似文献   
330.
村镇应急公共设施选址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公共设施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和实践通常围绕城市展开,中国村镇地域广阔、环境复杂,传统方法规划的应急公共设施布局无法满足村镇的需求。因此,针对村镇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应急公共设施布局优化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 建立包括地理因素、交通条件、人口分布情况和危险源分布情况在内的应急设施适宜性用地指标体系,并避免在地质灾害、洪水等灾害高发区域建设;② 对仅需要承担应急服务的设施,建立集合覆盖模型和最大化覆盖模型两级选址模型进行分析,对需要承担公共服务和应急服务双重任务的设施,建立集合覆盖模型和p-中值模型进行分析;③ 以响应覆盖率、交叉响应率作为效率性评价指标,最大响应时间、平均响应时间作为公平性评价指标,综合评价设施选址方案。本文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为研究区域,以消防设施和应急医疗救助中心分别作为两类典型应急公共设施进行布局,得到以下结论:① 应急设施适宜性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应急设施选址时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② 对多选址方案进行对比,模型计算结果在效率性和公平性指标方面优于原选址方案,同时结合人口分布、实际用地情况和成本因素能够确定更为优化的布局方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