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生物量积累和形态变化三个方面对比研究了新疆石河子地区绿洲和沙漠生境下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Shap.)光合生理特征的适应特点,发现两地Pn(净光合速率)特征值表现出清晨高,午后低的节律变化。沙漠生境下疏叶骆驼刺具有光饱合点高、蒸腾速率低和高水分利用率的特点,而绿洲生境下疏叶骆驼刺则通过较高的蒸腾速率来维持其高的光合速率,表现出高蒸腾、高光合的特点。二个样点Pn都与gs,WUE相关显著,而受Fv/Fm和水势变化的影响较小。认为疏叶骆驼刺对新疆沙漠和绿洲二种生境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并形成了不同的光合生理的适应特点;沙漠环境虽然不利于种群繁殖,但不影响疏叶骆驼刺的个体生长。  相似文献   
32.
浮游绿藻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慧娟  倪乐意 《湖泊科学》2007,19(2):111-117
浮游植物大量生长引起的遮光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富营养湖泊中沉水植物的衰退的主要原因,但是藻类对沉水植物的竞争抑制作用还包括化感作用和无机碳竞争等重要方面,它们可能产生很大影响.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本文测定了除遮光以外浮游植物对沉水植物的抑制作用.在相似遮光下(10%-33%),对比研究了不同遮光方式(黑塑料网的物理遮光/浮游绿藻的生物遮光)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遮阳网作用下苦草的生长指标(叶数、叶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显著高于浮游绿藻作用下苦草,且后一种处理下苦草叶片上端有腐烂现象.由此可见,浮游绿藻对沉水植物生长除了通过遮光抑制生长外,还有较遮光更加严重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浮游绿藻通过化感作用和对可利用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和溶解无机碳的竞争优势抑制了苦草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3.
利用数字台网观测技术的优势,根据sPnPn震相到时差与震中距无关,以及振幅和周期都比Pn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提出将震中距不同的台站的Pn震相对齐后同时测定多台的sPn震相,进而计算出该地震的震源深度。这种分析和测定方法简捷准确,可在台网的日常近震分析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In this paper,we deriv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avel time difference of sPn and Pn and the local earthquake focal depth.In these equations,the travel time difference of sPn and Pn is not related to the epicentral distance,but depends only on the regional crustal mode and the focal depth.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s,we provided a simple and accurate method to determine local earthquake focal depth by using the travel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phase sPn and Pn.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  相似文献   
35.
39473 Pn travel times are inverted to tomographically image both lateral variation and anisotropy of uppermost mantle velocities beneath China contin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average Pn velocity of uppermost mantle in the studied region is 8.0 km/s and the regional velocity fluctuation varies from ?0.30 km/s to +0.35 km/s. Pn velocities higher than 8.2 km/s are found in the regions surrounding Qingzang Plateau, such as Junggar Basin, Tarim Basin, Qaidam Basin and Sichun Basin. Pn velocitie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are found in western Sichuan and Yunnan, Shanxi Graben and Bohai Bay region. A Pn velocity as low as 7.8 km/s may exist in the region strid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Gu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In general, Pn velocity in tectonically stable region like cratonic platform tends to be high, while that in tectonically active region tends to be low. The regions in compressive setting usually show higher Pn velocity, while extensional basins or grabens generally display lower one. Anisotropy of Pn velocity is seen in some reg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Qingzang Plateau the directions of fastest Pn velocity show a rotation pattern,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southeastward escape of the plateau material due to the collision and compression of Indian Plate to Asia along Himalaya arc. Notable anisotropy also exists around Bohai Bay region, likely indicating crustal extending and possible magma activity therein.  相似文献   
36.
东北地区Pn波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中2158条Pn波到时数据,并结合1985~2008年的中国地震年报数据中提取的10641条Pn波到时数据,反演了中国东北地区(东经110°—136°、北纬35°—55°)的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与现代构造运动有明显的关联: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低值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火山活动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松辽盆地地区Pn波速度显然高于其周边区域。东北地区强震大都发生在Pn波的速度低速带或速度过渡带,反映出上地幔顶部的流变性对构造应力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SsPmp波是远震S波经地表反射转换的P波在莫霍面发生反射后被地表台站接收得到的震相.震中距在30°~50°之间的远震S波震相经地表反射转换的P波射线参数较大,在莫霍面发生全反射,使得台站接收的SsPmp波具有较强的能量,能够从地震记录中清楚地识别出来,为探测台站附近的莫霍面形态提供新的途径.本文通过合成理论地震图分析了SsPmp震相与地壳厚度、射线参数和Pn波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水平界面,地壳厚度只影响SsPmp与Ss波之间的相对到时差;Pn波速度只影响SsPmp的相位;射线参数既对SsPmp波的相对到时有影响,也会引起SsPmp波的相位变化.对于复杂的界面,SsPmp反映的深度与速度梯度最大的深度接近,而反映的Pn波速度与实际的Pn波速度一致.  相似文献   
38.
用sPn震相计算内蒙古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字波形记录对2003年6月10日内蒙古托克托县4.2级以及震中距1 000 km范围内不同台站记录M≥3.0地震的sPn震相进行分析,并计算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表明,利用近震震相sPnPn波的到时差测定壳内近震深度,方法简捷准确.  相似文献   
39.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与华南地区有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达57条.本文收集该区的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利用保真能力强的三维克里金插值技术构建了100°E~125°E,18°N~34°N区域内的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基于三维地壳结构模型,分别探讨了华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地壳厚度空间变化特征、地壳属性、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变化以及太平洋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向等.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地块平均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为6.30 km/s;华夏地块平均地壳厚度32 km左右,地壳平均速度6.24 km/s.(2)扬子地块的四川盆地与全球地台区具有相似的地壳速度-深度变化特征,华夏地块与全球伸展区结构相似,台湾造山带具有较典型全球大陆弧的特点.(3)华夏地块上地幔顶部Pn波平均速度为8.02 km/s;台湾造山带Pn波平均速度为7.98 km/s;扬子地块的Pn波速度为7.94 km/s,包含四川盆地(Pn速度达8.02 km/s)和川滇地区(Pn速度最低为7.75 km/s).川滇地区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构造活动性较强,四川盆地和华夏地块相对较稳定.(4)推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为NW-SE方向.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