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57篇 |
免费 | 419篇 |
国内免费 | 5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2篇 |
大气科学 | 258篇 |
地球物理 | 767篇 |
地质学 | 903篇 |
海洋学 | 390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134篇 |
自然地理 | 2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47篇 |
2010年 | 117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63篇 |
2003年 | 85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902.
近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尤水电工程的建设,带来许多诸如高边坡问题、发生多起泥石流等灾害性事故。为此,人们对边坡地质隐患排查的重视亦提高。本文结合工程典型案例,指出工程边坡分类及主要破坏类型,如何进行地灾隐患排查,阐述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针对性探讨了(水电)工程建设隐患排查的方法要点,这对人们认识及重视边坡隐患排查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03.
为掌握黄石市城市边缘区农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在高密度表、深层土壤采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对其进行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价,并对重金属元素成因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As、Pb、Hg、Cd、Zn、Ni、Cu和Cr含量范围分别为(5.2~155.9)×10-6 、(19.2~426.1)×10-6 、(0.012~1.823)×10-6 、(0.03~4.59)×10-6 、(34.8~529.6)×10-6 、(8.5~86.2)×10-6 、(16.52~104.39)×10-6 和(51.2~145.5)×10-6,平均含量均超过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且Cd超过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40 cm以上土壤中,土地类型中以水田和旱地污染为主,污染物中以Cd、As和Pb为主要特征。水田中As、Pb、Cu和Zn为轻度污染,Cd和Hg为中度污染,而Cr和Ni无污染;旱地和林地中As、Pb和Hg为轻度污染,Cd为中度污染,而Cr、Cu、Ni和Zn无污染。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r和Ni为自然源成因,与成土母质相关;Cd和Pb、As和Hg主要为人为源污染,与黄石市高强度工矿业生产和硫化物矿物酸化释放有关;而Cu和Zn为混合源成因,部分来源于土壤环境背景,部分来源于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排放。 相似文献
904.
大南沟贫硅的含榴尖晶黑云钾长片麻岩出露于华北克拉通西北部大青山-乌拉山变质杂岩带(孔兹岩带)中,主要以大小不等的透镜状和互层状产于石榴长英质粒状岩石和石榴堇青夕线黑云二长片麻岩中.本文通过岩相学、变质反应、成因矿物学、矿物化学以及相平衡模拟的综合研究,揭示合榴尖晶黑云钾长片麻岩的成因机制及其形成的P-T条件.研究表明,大南沟含榴尖晶黑云钾长片麻岩内尖晶石的Zn含量极低(XZn=Zn/(Fe2+Mg+ Zn)<0.006).含尖晶石的后成合晶微域反映峰后退变条件下局部的再平衡过程,其中石榴石分解形成的钾长石+尖晶石±斜长石后成合晶是由Grt+ Sil+ Melt→Kfs+Spl+ Pl反应形成的.而细粒尖晶石-刚玉-磁铁矿矿物组合及相应的退变结构是在晚期降温和氧化作用下,通过反应Splss+O2→Spl+ Mag+ Crn分解形成的.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含榴尖晶黑云钾长片麻岩峰期矿物组合为Bt+ Grt+ Spl+ Mag+ Sil+Kfs +P1+ Liq,稳定的温压条件在830~ 870℃和8.3~8.6kb,位于夕线石的稳定域. 相似文献
905.
A. Alberti M. Sacerdoti S. Quartieri G. Vezzalini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Minerals》1999,26(3):181-186
The dehydration-rehydration processe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s of brewsterite (space group P21/m, ideal formula (Sr,Ba)Al2Si6O16·5H2O) were studi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on two samples heated in an evacuated capillary for 24 h at 280°C and
330°C, respectively, and then cooled to room temperature. After the data collection, the capillary of the crystal heated at
280°C was broken, the sample was kept at room conditions for one month, and diffraction data were recollected. Brewsterite
heated in vacuum at 280°C shows a strong decrease of the unit cell volume (about 10%) and the statistical breaking of the
T1-O7-T2 bridge of the 4-ring of the 4254 PBU. T1 cation, in 31% of cases, migrates to a new tetrahedral site, which shares three vertices with the previously occupied
one; the fourth vertex is on the mirror plane, and joins two adjacent layers. T2 cation, in 20% of cases, migrates to a new
sit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5-fold coordination. This coordination polyhedron shares three vertices with the previously
occupied tetrahedron; the fourth vertex is on the mirror plane, and joins two adjacent layers; the fifth one is unshared.
The formation of these new T-O-T bridges prevents the re-expansion and rehydration of the heated brewsterite; as a consequence,
the crystal brought back to room conditions does not show any noticeable structural difference with respect to that heated
at 280°C. The exchangeable cations, which occupy only one extraframework site in the untreated brewsterite, spread over several
sites. The sample heated at 330°C shows a further decrease in the unit cell volume of about 2% with respect to the sample
heated at 280°C, and an increase in the migration percentage of T1 and T2 cations to the new sites.
Received: 11 November 1997 / Revised, accepted: 26 June 1998 相似文献
906.
新生界火山岩是泰国Phetchabun盆地Wichian Buri次盆的主要含油气岩系,但因火山岩喷发环境复杂,喷发期次频繁,造成火山岩岩性复杂,识别难度较大,岩相展布不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通过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总结了研究区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识别方法,同时对火山岩的发育期次和岩相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火山岩类型丰富,从基性岩至酸性岩、熔岩至火山角砾岩都有发育,以偏碱性玄武岩为主; ②自然伽马、密度及光电吸收界面指数测井对火山岩成分变化最为敏感,成像测井可以提供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信息,两者结合可准确地识别火山岩岩性; ③结合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区新生界火山岩为3期喷发的产物,可识别出火山通道相、溢流相、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等岩相类型,并预测其分布规律。研究成果为研究区火山岩的岩性识别提供了有效手段,并明确了岩相展布特征,可为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07.
908.
一株高效褐藻酸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褐藻酸钠为唯一碳源,从腐烂海带中筛选得到褐藻酸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H4,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对菌株H4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表明,H4的较优培养基组成为(w/v):褐藻酸钠0.6%、酵母粉0.5%、蛋白胨0.25%、NaCl 3%;较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初始pH7.5,接种量1.5%(v/v),培养时间48 h。Fe3+对交替单胞菌H4的产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在其他褐藻酸裂解酶生产菌株中未见报道,而Cu2+对褐藻酸裂解酶的抑制作用高达45.78%。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粗酶液酶活达到146.45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39.4%。 相似文献
909.
《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警报和临近预报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河南省气象台2007年引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灾害性天气警报和临近预报系统>的结构和产品,本地化参数设置和资料传输处理,以及在2007年汛期的业务使用情况.该系统充分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除了可以显示常用产品外,还生成逆风区识别、中气旋识别、暴雨回波识别、飑线识别、风暴识别、强冰雹识别以及1到3小时降水临近预报、回波外推预报和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定量估测降水集成等一系列业务应用产品,在强对流天气监测与预警中具有明显的指导和预警作用,是实际业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10.
随着琥珀市场需求的增加及琥珀优化处理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压制琥珀呈现外观逼真、结构复杂、方法多样的新态势。利用宝石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对压制金珀、压制血珀、"爆花"压制琥珀、烤色压制琥珀、压固蓝珀、压固胶结蓝珀、压制蜜蜡等样品的宝石学参数、显微结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碎粒-碎粉结构、红色斑点结构、不含"血丝"状构造的粒状"镶嵌"结构、碎块胶结结构等是压制琥珀的结构鉴定特征;颗粒间分布的"太阳光芒"、紊乱流纹、叶脉状流纹、丝瓜瓤状流纹等是压制琥珀的内含物鉴定特征;若蓝珀中的红外光谱I=2 932cm-1/I=1 723cm-1处的吸收强度比值接近1∶1,暗示着该蓝珀可能经过了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