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7篇 |
免费 | 213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篇 |
大气科学 | 129篇 |
地球物理 | 361篇 |
地质学 | 661篇 |
海洋学 | 81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44篇 |
自然地理 | 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69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une bedforms and salt‐wedge intrusions are common features in many estuaries with sand beds, and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Flow visualization with an echosounder and velocity measurements with an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over areas of flat‐bed and sand dunes in the highly‐stratified Fraser River estuary, Canad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dunes on interfacial mixing. As the salt‐wedge migrates upstream over the flat‐bed, mixing is restricted to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water column. However, as the salt‐wedge migrates into the dune field from the flat bed, there is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flow, and large internal in‐phase waves develop over each of the larger dunes, with water from the salt‐wedge reaching the surface of the estuary. The friction Richardson number shows that bed friction is more important in interfacial mixing over the dunes than over the flat‐bed, and a plot of internal Froude Number versus obstacle (dune) height shows that the salt‐wedge flow over the dunes is mainly supercritical. Such bedforms can be expected to cause similar effects in interfacial mixing in other estuaries and sediment‐laden density currents, and may thus be influential in fluid mixing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2.
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基本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高氧化岩浆-流体演化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17
第三纪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发育于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作用相关的火山-岩浆弧以及陆缘弧中,而大多数较古老的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则主要发育于向大陆边缘增生的岛弧环境中.含矿斑岩的岩性变化范围从低钾钙碱性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到高钾钙碱性石英二长岩到碱性的二长岩及正长岩,通常侵位于地壳浅部l~2km处,与同期的火山岩密切共生,并常见热液爆破角砾岩.其围岩蚀变从早到晚依次可分为Ca-Na硅酸盐蚀变、K硅酸盐蚀变、中级泥质蚀变、绢云母化、高级泥质蚀变,而浅部的高级泥质蚀变可以与早期K硅酸盐蚀变同期形成.Cu、Au矿化主要发育在K硅酸盐蚀变带中,矿化与A型脉密切相关,贫钼而富铂族元素.控制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几个关键过程包括:(1)源区有大量的Cu、Au等成矿元素;(2)能使Cu、Au等成矿物质有效进入岩浆熔体的机制;(3)合成矿元素的岩浆熔体在从地幔上升到地壳高侵位而形成斑岩体的过程中没有Cu、Au等成矿物质损失;(4)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岩浆挥发份能有效的逸出,并且逸出的时间越早,对成矿越有利;(5)Cu、Au等成矿元素能有效进入岩浆挥发份;(6)在成矿斑岩体上部发育有利的相对封闭机制,阻止岩浆挥发份的逃逸;(7)含Cu、Au成矿流体的有效沉淀机制;(8)具有一个地壳上部的岩浆房,能够不断提供成矿物质和驱动热液循环的热能.要形成大型矿床一般需要多期岩浆脉动侵位与多期矿化热液蚀变事件的叠加.现多倾向认为交代的地幔楔可能是其主要物质来源.而有利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岩浆有钾质钙碱性岩浆、埃达克质岩浆、碱性弧岩浆.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或者熔融产生熔体提供了上覆地幔楔熔融的高氧逸度条件,这种高氧逸度特征是地幔源区Cu、Au成矿元素能否进入岩浆熔体的重要条件之一.最近研究表明流体的冷却可能是Cu、Au沉淀成矿最主要的因素.本文扼要介绍了富金斑岩型铜矿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开挖边坡随机楔体稳定分析与加锚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机楔体的破坏是岩石开挖边坡中常见的破坏类型之一,在对组成楔体的结构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应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生成开挖边坡的三维裂隙网络,进一步运用随机搜索方法与块体理论,搜索出边坡面上的随机楔体,进行楔体的稳定分析,采用风险设计的理论,建立系统锚杆的优化设计方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小湾水电站进水口开挖边坡的稳定分析与锚固优化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综述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基本构造特征,认为运用体粘滞性流变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发育过程及其抬升-剥露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85.
Xianrong Zhang Jianming Gong Zhilei Sun Jing Liao Bin Zhai Libo Wang Xilin Zhang Cuiling Xu Wei Geng 《海洋学报(英文版)》2021,40(9):23-32
Cold seeps are pervasive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worldwide,and are recognized as hotspots for elemental cycling pathway on Earth.In this study,analyses of pore water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one-400 cm piston core(S3)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 mass balance model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methane-associated biogeochemical reactions and uncover the relationship of methane in shallow sediment with gas hydrate reservoir at the Makran accretionary wedge off Pakista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pproximately 77% of sulfate is consumed by the predominant biogeochemical process of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However,the estimated sulfate-methane interface depth is-400 cm below sea floor with the methane diffusive flux of 0.039 mol/(m~2·a),suggesting the activity of methane seepage.Based on the δ~(13)C_(DIC) mass balance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sources,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δ~(13)C of the exogenous methane to be-57.9‰,indicating that the exogenous methane may be a mixture source,including thermogenic and biogenic methane.The study of pore water geochemistry at Makran accretionary wedge off Pakistan may have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pecific details on the dynamics of methane in cold seeps and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occurrence of subsurface gas hydrate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86.
低纬度地区的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该文引入了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能源影响的研究方法, 分别建立了气候变化对电力消费影响强度的动态评估模型和降温度日模型, 对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量主要受到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 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和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1956—2005年的近50年, 广州市气候变化对城市电力消费影响强度是持续稳定增加的, 正强度出现的概率呈现出增大趋势, 以10%/10a的速度增长; 通过对广州市降温度日的分析可知, 5—10月为主要的降温时期, 其气温的升高对降温度日强度变化影响很大, 达到46.6%/ ℃, 同时, 广州市的降温期长度变率也呈递增趋势, 因此, 气温的升高引发的降温度日的增加对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有深刻影响; 在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 ℃, 广州市全年单位工业产值耗电将增加2.02%, 5—10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 ℃, 居民生活用电量的百分比将增加1.25%。在未来, 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分布在天津市宝坻区和廊坊市永清县的2个观测台站在2021-04-16河北滦州MS4.3地震前均观测到大气电场异常。宝坻站监测到过境云与地质活动混合型电场异常信号;永清站监测到湾型持续电场异常信号,属于典型的临震前小时尺度先兆信号,其幅度和持续时间均明显高于宝坻站的异常电场信号。对比电场异常期间2个台站的气象活动和空间天气活动发现,虽然2台站电场异常信号的表现方式不同,但背景变化中均隐含大型地质活动信号。分析结果表明,未来可通过分析多源活动导致的空间静电演变过程,形成有效的识别方法,在一定的气象活动范围内,从大气静电监测数据中提取中等以上强度地震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88.
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89.
90.
研究了管线的一系列电磁场特征,介绍了特深管线探测应用状况,通过实例分析了从1 m到21 m了不同埋深直线电流及强电流3~21 m情况下的电磁场Hx、Hz、ΔHx 〖WTBZ〗的归一化异常的分布特征 , 提出了对特深管线探测的对策,即频率、电流、远端接地等提高信噪比的技术对策,提出了确定地下金属管线平面位置、埋深的方法,利用水平磁场分量70%法确定管线深度的适用条件,分析了特深管线探测的干扰因素,广州市3个特深管线的探测成功实例,说明了方法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