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31篇 |
免费 | 1508篇 |
国内免费 | 15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5篇 |
大气科学 | 941篇 |
地球物理 | 1977篇 |
地质学 | 4065篇 |
海洋学 | 1849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485篇 |
自然地理 | 34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221篇 |
2022年 | 480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441篇 |
2019年 | 472篇 |
2018年 | 420篇 |
2017年 | 469篇 |
2016年 | 458篇 |
2015年 | 500篇 |
2014年 | 632篇 |
2013年 | 686篇 |
2012年 | 616篇 |
2011年 | 641篇 |
2010年 | 537篇 |
2009年 | 584篇 |
2008年 | 624篇 |
2007年 | 671篇 |
2006年 | 616篇 |
2005年 | 481篇 |
2004年 | 455篇 |
2003年 | 433篇 |
2002年 | 282篇 |
2001年 | 252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207篇 |
1998年 | 146篇 |
1997年 | 137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83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边界层过程对"98·7"长江流域暴雨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ETA模式对"98@7"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讨论了行星边界层过程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层过程在这次暴雨预报中有重要作用.具体结论为:(1)降水大范围落区是受大尺度流场所决定的,但边界层过程对暴雨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2)不考虑边界层过程会影响对天气系统的正确预报,包括影响大气低层的运动场、水汽及大气不稳定度,从而影响暴雨的预报;(3)从时间层次上看,由于地表通量有着显著的日变化,边界层过程的作用不仅与暴雨本身发生发展及消亡的阶段有关,也与各阶段的时间(白天或夜间)有联系;(4)在空间范围内,边界层过程对大气的影响是通过大气流场重新分布来影响降水的环境条件,故地表通量分布和低层流场的相互配置作用十分重要.长江南北的情况有所不同,长江流域南侧区是地表通量的大值区,也是长江流域雨区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源区,它对长江流域的暴雨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相似文献
53.
54.
基于溶洼区浅层岩溶地下水的渗流特性,研究富水岩溶地质结构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引起的自然极化及由此形成的自然电场的分布特征,通过自然电场法与高密度电法联作,利用科研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探采结合井位的综合物探结果,探讨以自然电场法为主导、辅以高密度电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在西江中下游岩溶石山地区不同水文地质环境中寻找岩溶地下水的成功应用效果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结果表明,感应类电法(如瞬变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地面核磁共振法、激发极化法、声频大地电场法、甚低频电磁法等)受电网、通信网络等人为电磁场干扰较严重;高密度电法抗人为电磁场干扰的能力较强,信噪比较高,但勘探深度相对较浅,且易受炭泥质灰岩、岩溶矿产等良导电岩矿体的干扰。自然电场法利用岩溶地下水运移引起的富水岩溶地质结构自然极化特征,自然电场异常与动态地下水的补给与运移状态关系较密切,自然电场法与基于探测目的体导电特性的高密度电法联作寻找溶洼区浅层地下水可起到方法互补、相互印证、提高探测分辨率与精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The peak of river floods usually decreases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unless it is compensated by freshwater inflow from tributaries. In the Yellow River (China) the opposite is regularly observed, where the peak discharge of river floods increases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 (at a rate far exceeding the contribution from tributaries). This flood peak discharge increase is probably related to rapid morphological changes, to a modified bed friction, or to a combination of both. Yet the relative role of these processe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bed erosion and friction change to the peak discharge increase,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and a recently developed numerical model. Using this high-resolution, fully coupled morphodynamic model of non-capacity sediment transport, two hyperconcentrated floods characterized by downstream peak discharge increase are numerically reproduc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lthough erosion effects may contribute to the downstream discharge increase (especially in case of extreme erosion), for most cases the increase must be mainly due to a reduction in bed friction during peak discharge conditions. Additionall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hannel storage reduction, the effects of decreasing bed friction and (very strong) bed erosion can be integrated in explaining the peak discharge increase. 相似文献
56.
2003年6月1~15日和同年10月20~31日三峡水库进行了初期蓄水。6月份水库蓄水后使下游大通流量减少了37%,长江口的淡水资源的持续时数降低了40%,最大盐度增加了3倍,平均盐度增加了6倍;10月份水库蓄水使大通流量减少了1/2,淡水资源的持续时间呈现下降趋势,最大盐度增加了3倍左右,平均盐度也有类似的表现。再从流量的沿程变化、流量的变化程度、影响河口淡水的持续时间、河口淡水资源影响因子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三峡蓄水是这两次河口淡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58.
59.
为在宏观上对黄河中游水沙运动的变化规律从随机过程的角度予以揭示,以黄河中游潼关水文站1952-1998年期间流量超过6 000m3/s的次洪过程中的洪峰流量和相应的沙峰含沙量系列为基础,运用Copula函数方法构建了黄河中游汛期水沙联合分布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水沙丰枯同步频率中,同丰的频率略大于同枯的... 相似文献
60.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地幔柱型岩浆作用——来自氦、氩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氦、氩同位素组成分别是: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3He/^4He比值为1.104-3.384Ra,平均为2.383Ra;玄武岩的He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3He/^4He平均值为5.359 Ra;辉绿岩的^3He/^4He比值变化较大,为1—5Ra。由于各岩石样品有不同程度的蚀变,造成放射性成因He的加入,因此大多数样品He同位素组成比低于亏损地幔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值(MORB≈8Ra),不能真实反映源区特征。而采自吉定的辉绿岩样品^3He/^4He比值平均高达31.57Ra,与夏威夷发现的热点地幔源区的样品比值接近;分步加热法进一步测试,其高比值的He是在低温区段释放的。这种高^3He/^4He比值He的捕获,表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形成时存在地幔柱型富集地幔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