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5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40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46篇
地质学   1099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2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甘肃永靖黑方台4·29罗家坡黄土滑坡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年4月29日上午,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黑方台滑坡高频发区的党川村罗家坡同一斜坡处连续发生了2次大规模黄土滑坡,总体积约65×10~4m~3,最大滑距630 m,摧毁14户居民房屋和3家工厂.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取样试验、1∶500地形测量、滑坡影像、视频等资料分析,对灌溉引发的罗家坡黄土滑坡的特征、滑动过程、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第1次滑坡经过近2 a变形过程,整体突然失稳,高速远程滑动;第2次滑坡变形时间仅3 h,分块逐步滑动,滑动历时长而过程复杂,总体为低速远程滑动.高陡的地形和强度低、水敏感性强的土体是滑坡发生的基础,黄土台塬区长期农业灌溉是引发因素,大量水体入渗形成了20余米厚的饱和软弱基座,使抗剪强度降低,导致斜坡失稳滑动.黄土滑坡高速远程滑动的主要原因是滑坡剪出口位置高,滑动势能大,释放条件好,剪出口下部陡坡段为主要加速段;前方有开阔的滑动空间且有一定坡度、平缓的滑道;滑体底部饱和软弱黏性土在滑道上持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液化等低摩阻效应,是远程滑动的润滑剂.同时,两次滑体间还存在冲击加速和能量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62.
Loess is a main archive of Pleistocene landscapes and environments and therefore has an important connec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aleolithic sites. In Europe, anthropogenic sites have been found in loess because of past local occupation. At one extreme, sites are well preserved with minimal disturbance often accompanied by embedded proxies to estimate ecological parameters. On the other hand, loess deposits have undergone post-depositional alterations such as weathering, pedogenesis or bioturbation due to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r other disturbances that obscure anthropogenic sites. We outl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Paleolithic archeology and loess research while introducing a series of subsequent regional case studies as part of a special issue. We als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 to incorporate a wider variety of methods to create more robust inferences on hominin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their connections.  相似文献   
63.
Loess–palaeosol sequences (LPS) represent important records of palaeoenvironmental dynamics throughout the Quaternary. During the Pleistocene's dry and cold phases, the Danube's riverbed wa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for loess sediments that built up LPS in southern Germany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Surprisingly, studies addressing Bavarian LPS along the Danube River often lack actuality. The Attenfeld site was one of them and is often cited as a typical LPS. Nevertheless, the site's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are based on a few empirical data and field observations. Considering the site's closeness to the sediment's source area, the Alps, and the region's importance in Middle and Upper Palaeolithic migrational movements, those former renditions needed an evaluation. Therefore, we applied a multi-proxy approach (including analyses of grain-size distribution, element composition, and sediment colour attributes) combined with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conclude that the Attenfeld site's former interpretations might be too generalised. We identified units that were not mentioned by previous studies (e.g. Early Glacial dark greyish horizon). Field observations,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ge estimates indicate sediment deposition of the dated units partly before MIS 4, which contrasts with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The results further demonstrate how sensitive LPS are to environmental settings and dynamics.  相似文献   
64.
王浩杰  孙萍  韩帅  张帅  李晓斌  王涛  辛鹏  郭强 《现代地质》2021,35(3):732-743
2019年9月14日11时,受多日降雨影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小庄村发生大规模黄土滑坡,体积约800万m3。滑坡造成部分农田、公路及阳坡大桥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 347.2万元。在对滑坡现场进行大量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测绘、走访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斜坡体是在震裂、蠕变、软化、水动力等多种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该滑坡的失稳演化过程和灾变机制可以概括为原始斜坡(黄土、泥岩二元层状结构)-地震触发(滑坡堆积体、坡体震裂损伤)-蠕变弱化(层间剪切带、裂缝和落水洞扩展)-降雨激发(滑带软化、泥化,水压力作用)-失稳滑动(滑面贯通)5个阶段;由于长期的蠕变和雨水的渗透冲蚀,坡体上的落水洞和地下暗河十分发育,且是控制本次滑坡边界的关键因素;滑坡后缘和前缘变形剧烈,中部变形相对稍弱,推断该滑坡为受地形及地下水作用控制明显的牵引-推移式复合滑坡。  相似文献   
65.
肖婧  王兵 《水科学进展》2021,31(6):820-831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多种因素对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影响,采用野外自然降雨观测法,研究不同降雨特征(降雨量、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和最大30 min雨强(I30))、土壤前期含水量、坡长(10 m、20 m、30 m、40 m和50 m)和植被盖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判断影响撂荒草地入渗特征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①入渗量随降雨量、降雨历时和I30增加而增大(R2>0.55,P<0.01);入渗补给系数随降雨量、I30和平均雨强增大而减小(R2>0.12,P<0.05);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I30增加而递增(R2>0.53,P<0.01)。②入渗量和平均入渗率随前期含水量增加而减少,入渗补给系数随之增加而增大(R2>0.13,P<0.05)。③入渗量、入渗补给系数和平均入渗率总体随坡长增加而增大(R2>0.56,P<0.01),但在坡长30 m和40 m之间存在临界坡长。④在入渗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植被对土壤入渗的影响并不显著,降雨特征和坡长成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6.
随着预应力锚索在湿陷性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其耐久性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出现了较多因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失效事故。基于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黄土腐蚀性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微弱,黄土湿陷性和地质条件变化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显著;通过采用加强排水措施、提升浅部注浆工艺和注重运行维护等措施可以改善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改善后的预应力锚索在监测期内处于平稳波动的服役状态,运行效果良好。本研究以期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7.
准饱和黄土中暗穴水动力扩展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强降水过程中暗穴扩展机理,在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准饱和黄土暗穴的扩展计算模型,概化为弹性准饱和土层中无限长圆柱形孔洞表面受水压力的动力响应问题。通过引入势函数,得到了Lap lace变换域中的应力、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并利用数值逆变换方法求得时域解,分析了降雨历时及饱和度等因子对暗穴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动力是引起黄土暗穴扩展的主要因素,水压力作用历时对位移及应力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饱和度的细微变化对径向位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8.
川西高原可尔因地区黄土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高原马尔康县境内的可尔因地区黄土分布广泛.黄土主要呈披盖式分布在3~6级阶地上.采用ESR(电子磁旋共振)测年、黄土粒度分析、SEM扫描电镜石英表面形态观察以及区域资料对比,分析了可尔因地区黄土的风成成因,认为应属冰缘黄土.  相似文献   
69.
在渭河流域东部老官台(LGT)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系统采集了15个黄土释光测年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对这些样品的细颗粒混合矿物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测定结果表明:红外之后蓝光释光([post—IR]OSL)的年龄偏大,红外释光(IRSL)的年龄偏小或与蓝光释光(BLSL)的年龄基本一致,应用IRSL和BLSL信号测定的OSL年龄整体偏小可能与测定样品中长石矿物的异常衰退有关,而[post—IR]OSL信号由于很少发生异常衰退问题,使得其年龄可靠性更高。基于测定的[post-IR]OSL年龄,结合该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渭河流域东部自全新世以来发生的两期土壤侵蚀事件,第1期土壤侵蚀事件发生在约12.40~9.34 kaBP,即全新世大暧期来临之前的气候转暖期间;第2期土壤侵蚀事件发生在约4.60~3.76 kaBP,即全新世大暖期即将结束、气候开始出现恶化、黄河中游地区夏文化发展的时期,这为深入探索夏代发生的大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区两期显著的土壤侵蚀事件的发现,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千年到百年尺度上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70.
2006年4月17日北京特大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尘天气。分析了降尘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洛川马兰黄土和几次北京降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次北京降尘与洛川马兰黄土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表明与黄土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并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混合,同时,北京降尘与黄土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京降尘中Mg、Na相时富集,Ca明显亏损并含有较高的烧失量,降尘CIA值较低,表明降尘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化学风化的初始阶段,降尘∑REE显著高于黄土,同时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也较黄土高,4次北京降尘间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对比表明,粒度是影响重稀土元素间分馏程度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