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针对10种不同坡角的凸起地形,采用基于透射边界的有限元-有限差分计算方法,研究了局部凸起在SV波斜入射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和反应谱谱比随入射角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地震波以一定的角度斜入射时,地表大部分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放大倍数大于垂直入射的情况;②在计算模型宽高比一定的情况下,最不利入射角度与坡角有一定关系,且地表最不利位置随坡角增大由凸起台地边缘向中心移动;③入射角度对凸起地形地震反应谱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不但影响谱比的幅值,也影响谱比曲线的形状,斜入射时各关键节点大部分周期点的谱比值大于垂直入射,入射角度对反应谱中的高频成分影响较为显著,而对长周期成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42.
斜俯冲板块边界变形分配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机制反映的主压应力和断层错动方向变得近乎垂直于海沟;板块间的强耦合和大陆板块边缘软弱带的存在为窄条滑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定俯冲倾角和震源机制滑动角的观测值,可以计算逆掩和走滑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一般都不大于0.2,反映或存在着高孔隙水压,或存在断层泥之类弱物质,或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343.
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  相似文献   
344.
基底收缩对斜向挤压盆地构造格局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实验设计了不同基底条件的两个斜向挤压砂箱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收缩可以促使斜向挤压盆地形成复杂的构造面貌,说明复杂构造格局并非总是意味着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过程、或变形历史。基底收缩的斜向挤压实验模型说明盆地内部不同走向的断层也可以形成于同一挤压变形过程,不同走向的断层非总是意味着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基底收缩可以促使斜向挤压盆地形成雁列式断层带,雁列式断层带并非是走滑活动、或拉分作用的确凿证据。基底收缩可以促使斜向挤压盆地形成背冲式构造组合格局。基底收缩的斜向挤压实验模型为研究复杂构造格局盆地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45.
战双庆  刘冬节 《安徽地质》2009,19(3):190-193
目前三分量解释一般采用矢量图解释,由于仪器不能定向,此种方法解释会出现错误结论,本文采用磁异常场垂直分量及水平分量的空间分布特来对磁异常进行解释,能有效地解决井底及井旁磁性体的体赋存情况,在见矿时能确定磁性矿体的主体方向及产状。  相似文献   
346.
通过将地下介质划分为一定规模的网格单元,并构造一个与磁性体中心网格位置有关的指数函数模拟地下介质磁性分布特征,利用粒子群算法反演该函数参数,根据求得的函数表达式,推算各网格单元磁化强度,由此实现磁化强度的快速成像。理论模型试验显示:该方法不仅能将一个求解20×10网格规模的物性分布问题简化为求解指数函数的10个参数值的问题;而且,当在不同模型地质体磁异常中加入20%的随机噪声时,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且需要调整的参数少,算法通用性强。利用该算法处理老挝爬立山铁矿区某磁测剖面,得到厚度近140 m的强磁性体;钻孔证实,实际钻遇矿体累积最大厚度达130.6 m,且矿体中心与成像中心相对应:由此证明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与解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47.
348.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wedge entering water obliquely in freefall with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is considered through the velocity potential theory for the incompressible liquid. The problem is solved by using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in the time domain. The scheme of the stretched coordinate system is adopted at the initial stages when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wedge near its tip has entered water. The auxiliary func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decouple the nonlinear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 body motions in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and the fluid flow. When the liquid has detached from the knuckle of the wedge, the free jet is treated through the momentum equation. The developed method is verified through existing results for one degree of freedom in vertical motion. Various case studies are undertaken for a wedge entering water vertically, obliquely and with rotational angles. Results are provided the accelerations, velocities,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free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the phys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49.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造山带中段,受印度-欧亚大陆斜向碰撞相关构造的强烈影响,导致地层序列及时代归属难辨,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先期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金顶铅锌矿集区内常见的含石膏岩地层并非前人认为的古新统云龙组的一部分,而是角度不整合于前古新统之上的一套新地层,暂定名为中新统金顶砂泥岩。系统的剖面测量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表明,金顶砂泥岩从下到上由洪积相砾岩、辫状河三角洲相粉-细砂岩夹泥岩和砾岩以及湖泊相粉砂岩夹泥岩组成,石膏层位于砾岩之上。辫状河三角洲相中频繁出现灰绿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黄铁矿结核层,可能是频繁的区域性挤压作用造成的逆冲-走滑断层使上三叠统基底岩系中古油气藏破裂、泄露所致;该套地层内广泛发育的同沉积逆断层(视正断层)、滑脱褶皱和液化砂脉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指示沉积盆地发育期间地壳发生了NEE-SWW向缩短。金顶砂泥岩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诱发并控制的周缘前陆盆地沉积,时代为中新世。这一认识为深入理解大陆斜向碰撞带构造演化及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50.
Pseudotachylytes generally possess stable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bu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seudotachylytes are magnetized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Magnetic hystere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ies reveal that experimental frictional melting of granites produces dispersed submicron inclusions of weakly interacting pseudo-single-domain (PSD) magnetite, in artificial pseudotachylyte. The magnetite inclusions are absent in the undeformed granite protolith and result from oxidation of Fe in melt-susceptible mafic minerals during the melt-quenched event. The pseudotachylytes acquired a stable thermal remanence in fine-grained PSD magnetites during the rapid cooling of the melt, implying that fine-grained magnetite has the potential for paleointensity determinations of contemporaneous magnetic fields with co-seismic faulting in granito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