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4篇 |
免费 | 1063篇 |
国内免费 | 9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9篇 |
大气科学 | 888篇 |
地球物理 | 1425篇 |
地质学 | 2595篇 |
海洋学 | 345篇 |
天文学 | 95篇 |
综合类 | 387篇 |
自然地理 | 16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84篇 |
2021年 | 223篇 |
2020年 | 184篇 |
2019年 | 231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264篇 |
2016年 | 232篇 |
2015年 | 249篇 |
2014年 | 301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42篇 |
2011年 | 320篇 |
2010年 | 320篇 |
2009年 | 333篇 |
2008年 | 337篇 |
2007年 | 380篇 |
2006年 | 405篇 |
2005年 | 319篇 |
2004年 | 345篇 |
2003年 | 279篇 |
2002年 | 243篇 |
2001年 | 208篇 |
2000年 | 187篇 |
1999年 | 170篇 |
1998年 | 165篇 |
1997年 | 132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中国大陆及华北地区地震资料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基于地震活动为多尺度多活动这一观点,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尺度分析了中国大陆1900~2001年和华北地区1500~2001年M≥5地震的本尼奥夫应变资料,得到了各种层次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结果可信而又符合实际。对历史地震研究和地震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2.
西北地区土壤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区土壤的资源特征及其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黄土地区土壤土质疏松、粉砂含量高、富含碳酸钙是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干旱区广为分布的荒漠土壤资源的性能低劣、绿洲区水土资源的利用比例失调是造成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的根本原因;而高原土壤的粗骨性、土层浅薄、有效肥力低则加速了草场的退化和沙漠化.提出了西北地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途经,即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采用旱作技术节水和合理用水,扩大林草植被,保护天然草场和林木.并认为西北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的同时,首先应遵循生态规律,开发与保护并重,防止土壤资源衰竭和破坏. 相似文献
63.
水资源空间分布模型及GIS分析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拓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因此,在对流域水资源状况进行定量描述时,必须综合考虑自然、人文二元要素的影响。本文选取了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选取了对水资源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其中距河流远近因素体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坡度因素代表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对径流和地下水有影响;而土地利用类型因素反映了土壤下垫面的水文特性。通过AHP方法确定上述影响因素的权重,建立水资源空间分布测算模型。根据模型将按流域单元统计的水资源总量数据展布到公里格网上,得到了水资源空间分布结果。最后,通过对空间化水资源数据的分析,剖析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结合"一轴三带"的规划分区思想,对如何进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4.
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集群辨识及空间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主成分分析和企业空间分布数据的聚类分析,从产业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角度辨识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制造业集群,并从企业、产业、区域3个维度刻画和比较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群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冶金及装备、电子信息、纺织及服装等12个垂直联系紧密的制造业群组,并高度集聚于沿沪宁线、沪杭线、杭甬线的“Z”字形区域。冶金及装备、电子信息和纺织及服装3个制造集群分别呈现轮辐式、卫星式和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组织方式。上海和江苏的制造业集群在集群规模、大型企业占比、外资企业占比等方面,要明显高于浙江的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65.
���ϵ�������Ӧ������ǿ����ϵ�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鹹???????????????????????о?????????????????????GPS?????????????????????????,?????????????????????????????????????????????????????6??????????????????????????????????????????????????????????????????????????????н???????, ??????????????3????????Σ?????? 相似文献
66.
王润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3):261-267
高光谱遥感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提取和重建像元光谱,从而依据光谱特征直接识别地物类型、地物组成,乃至地物的成分,反演地物的物理、化学参量。本文阐述了高光谱的光谱识别方法所能探测的岩石、土壤、植被和人工建筑物的物质组分或成分;另外,与多光谱相比较的角度,讨论了高光谱图像地物特征识别和物质成分反演等技术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7.
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8.
通过分析陕西省丰富的地震活动资料,包括鲜明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以及地震地质环境特点,将陕西省分为三个分区,来进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选择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区,三个分区分别作为研究区,采用可逆法进行映射转换计算,得到了三个分区的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在转换过... 相似文献
69.
郑州地区深约4~12 m多处发现有1-2层灰黑色黏土层,具有湖沼相沉积特征。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文明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稳定的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探究古湖存在对认识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该区张五寨、司马村、后真村、安庄村等4个含湖沼层剖面,采集2个标准钻孔和15个控制孔岩心,进行沉积学、物理磁学、生物化石、有机碳和地球化学等环境指标分析。湖沼层系灰-黑色黏土-粉砂黏土,夹于上下河流相沉积中。放射性碳和释光等测年技术测定结果表明,湖沼层时代为全新世中期,约3~8 kaBP。黏土含量高值与磁化率低值对应,反映出径流搬运的磁性重矿物较少,表明较弱的水动力条件或静水沉积,代表湖沼相环境。孢粉分析出香蒲属、蓼属、莕菜属、狐尾藻属、眼子菜属等水生植物花粉,最高占草本的19.4%。该湖沼层中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1.6%,最高达29.4%。化学元素综合环境C值与黏土含量变化同步,反映出古湖在气候湿润或降水增加的环境下形成;还反映了流域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少,主要搬运细颗粒物质入湖。沉积证据重建的全新世中期湖沼环境,与区域仰韶和龙山文化的古遗址点分布特征一致,由此定量估计了其分布范围和面积。本研究为郑州地区全新世存在古湖沼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人文考古、遗址发掘提供实践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70.
Three-River Headwaters(TRH) region involv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the Huanghe(Yellow) River and the Lancang River in China.Taking the TRH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case,th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ET) model developed by Zhang et al.(2001)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mean annual ET in the alpine area,and the response of annual ET to land use change was analyzed.The plant-available water coefficient(w) of Zhang’s model was revised by using vegetation-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VTCI) before annual ET was calculated in alpine area.The future land use scenario,an input of ET model,was spatially simulated by using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al extent(CLUE-S)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ET to land use change.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errors between the simulated ET and that calculated by using water balance equation were 3.81% and the index of agreement was 0.69.This indicates that Zhang’s ET model based on revised plant-available water coefficient is a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tool to estimate the annual ET in the alpine area.The annual ET in 2000 in the study area was 221.2 mm,11.6 mm more than that in 1980.Average annual ET de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but the change of annual ET between 1980 and 2000 in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As a vast and sparsely populated area,the population in the TRH region was extremely unbalanced and land use change was concentrated in very small regions.Thus,land use change had little effect on total annual ET in the study area but a great impact 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ET was most sensitive to th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forest and unused land,and was least sensitive to the interconversion between cropland and low-covered grasslan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