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41篇 |
免费 | 2714篇 |
国内免费 | 4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5篇 |
大气科学 | 25篇 |
地球物理 | 11100篇 |
地质学 | 1646篇 |
海洋学 | 108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926篇 |
自然地理 | 4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265篇 |
2021年 | 431篇 |
2020年 | 371篇 |
2019年 | 405篇 |
2018年 | 409篇 |
2017年 | 395篇 |
2016年 | 279篇 |
2015年 | 459篇 |
2014年 | 577篇 |
2013年 | 597篇 |
2012年 | 575篇 |
2011年 | 622篇 |
2010年 | 584篇 |
2009年 | 811篇 |
2008年 | 578篇 |
2007年 | 650篇 |
2006年 | 623篇 |
2005年 | 638篇 |
2004年 | 575篇 |
2003年 | 563篇 |
2002年 | 451篇 |
2001年 | 422篇 |
2000年 | 388篇 |
1999年 | 331篇 |
1998年 | 340篇 |
1997年 | 321篇 |
1996年 | 336篇 |
1995年 | 285篇 |
1994年 | 271篇 |
1993年 | 214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98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汶川大地震前宏观异常的现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汶川大地震震区进行了20余天的现场调查, 主要围绕着极震区的汶川、 都江堰等市县镇村, 以及离开震中较远的宜宾、 高县的镇县、 乐山市、 广元市的苍溪等地区。 通过与灾区居民和村民的直接交谈、 实地考察与现象拍摄, 收集到震前宏观异常现象共约120余条, 包括电磁场、 地下流体、 地质异常、 动物、 人的感觉、 气象、 地声、 植物共计八类。 调查说明, 汶川大地震前确实存在一定数量和领域宽广的宏观异常现象, 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 笔者认为专群结合、 群测群防是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对开拓专业研究的思路、 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均有深远影响。 在地震预报难以解决的情况下, 应该考虑更为现实的技术途径和社会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3.
84.
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为124.5 m,坝址区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两岸坝基条件严重不对称。大坝上布设了9台强震仪组成的强震监测台阵,曾获得2008年汶川地震和攀枝花地震的大坝强震监测记录。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冶勒大坝距震中约212.5 km,坝址区震感较为强烈,强震监测台阵获得了此次地震较为完整的有效记录。对芦山地震主震记录进行时域分析和频谱分析,总结冶勒大坝在芦山地震中的动力反应规律,并与汶川地震时坝体动力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芦山地震主震时冶勒大坝最大加速度记录为47.043 cm/s2,最长持续时间为76.98 s,坝顶动力放大效应明显;芦山和汶川地震时大坝动力反应规律的差异与地震波频谱特性及大坝自振特性等密切相关。总体而言,冶勒大坝在震后运行安全稳定,芦山地震未对冶勒大坝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5.
86.
87.
本文对川滇地区自有地方台,网建立以来的21年间记录到的239次小震群进行了研究,发现Ms≥6.7级的强震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小震群年频度增高的背景上。并引用了归一化熵值K作为衡量震群序列中能量分布均匀度的特征量,分析了不同K值的震群与中强震发生的对应关系,发现K≥0.8的震群发生与Ms≥5.5的中强震发生的对应率为59.3%;虚报率为40.7%;漏报率约占14%。K<0.8的震群发生满足无震条件的约占56%。以上结果表明,用归一化熵值K≥0.8来区别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结果没有华北地区的那样显著。在川滇地区,要将所对应的强震震级提高到6.5级,结果才比较好。 相似文献
88.
Post-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on several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and slopes during the Ji-Ji earthquake of Taiw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e I. Ling Dov Leshchinsky Nelson N. S. Chou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1,21(4):3087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n the application of geosynthetic-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s in Taiwan. Taiwan has an unique topography and geotechnical conditions that rendered a less conservative and more challenging design compared to that of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Japan. The Ji-Ji (Chi-Chi) earthquake of 1999 gave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s. The performance of several modular-block 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and reinforced slopes at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 was evaluated. Reinforced structures performed better than unreinforced soil retaining walls. The failure cases were highlighted and the cause of failure was identified. The lack of seismic design consideration could be a major cause of failure. The compound failure mode, the inertia force of the blocks, and the connection stiffness and strength relative to the large dynamic earth pressure, were among major items that would warrant further design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89.
2020年1月25日,藏东昌都丁青地区发生5.1级地震,尽管此次地震发生在监测能力较低地区,但震前仍监测到小震调制比高值、低b值等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文中系统总结了地震构造背景、震源物理参数、序列特征以及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发现:震源机制解显示为拉张型破裂,最近断裂为巴青—类乌齐断裂;序列活动特征、序列h值和b值计算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主余型地震序列。目前,藏东地区仍存在一些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表明该地区存在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强震背景,丁青5.1级地震的发生未能缓解该地区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0.
利用InSAR技术获取2008-03-21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同震分布式滑动反演结果表明,同震断层最大滑动量达5.4 m,主要分布在南部断层的0~5 km深度附近,地震以正断错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分量。震后形变结果表明,发震断层北段两侧存在差异性运动,最大累积差异形变在震后782 d达15 cm。进一步分析表明,震后断层余滑可能是震后形变的主要机制。余滑反演结果表明,震后2 a断层余滑量相对较小,滑移区范围明显减小且均位于浅部区域,北部断层能量释放较彻底,南部仍存有少量能量,整体能量基本释放完。 相似文献